Skip to main content

耳垢錯誤清理更麻煩
6種工具比高下?

耳垢錯誤清理更麻煩
6種工具比高下?

耳垢和耳油很「污糟」?很想快些將它清除?不少人愛用棉花棒,覺得既方便又可保持個人衞生,更享受它帶來搔搔癢癢的感覺。但其實耳垢有清潔、保護和滋潤外耳道的作用,而近年更有因使用棉花棒而引致耳道嚴重發炎的醫療病例。那麼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較安全的清理方法?近年新興附有拍攝鏡頭及照明燈的內視鏡式耳挖、電動吸耳垢機等「採耳神器」又是否理想選擇?本會從耳垢成因及類型出發,為你分析不同清理方法和工具所需注意的地方。

持分者意見

香港醫學會耳鼻喉專科醫生白威提醒,要安全及成功清除造成阻塞的耳垢,必須熟悉耳道的結構,並掌握操作工具的技巧。如果病人已出現「耳垢嵌塞」的症狀,自行用耳挖、吸耳垢機或其他工具挖耳,相信幫助並不大,相反操作不當更可能引致風險。在欠缺相關知識和技巧的情況下,自行胡亂採耳會對耳朵構成嚴重的傷害,有機會造成頭暈、耳鳴、聽力減退及其他耳部受傷的症狀。如欲以任何物理方法(例如用刮匙和真空微吸法)去除阻塞耳道的耳垢,都應由醫護人員進行以確保安全。

 

白醫生認為,只有在耳垢積聚過多,出現聽覺變差、發炎、疼痛及流膿等症狀,或者已經對耳道和耳膜造成阻礙的情況下,醫生才會為病人清理耳垢。一般消費者並無必要將耳道清潔得「一乾二淨」,如果耳垢並沒有造成症狀(例如疼痛或者影響聽力)或者阻礙耳道,理論上可以不作任何處理。與其花費購買林林總總的採耳工具,該會建議特定人士(例如長者、長時間配戴助聽器人士、耳道較狹窄、耳毛較多、耳朵受濕疹問題困擾等人士)定期到診所進行耳道檢查,並在有需要時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此外,小童及言語表達有障礙人士,以及過往曾有耳垢阻塞問題的人,都應定期到診所檢查耳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