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耳垢錯誤清理更麻煩
6種工具比高下?

耳垢錯誤清理更麻煩
6種工具比高下?

耳垢和耳油很「污糟」?很想快些將它清除?不少人愛用棉花棒,覺得既方便又可保持個人衞生,更享受它帶來搔搔癢癢的感覺。但其實耳垢有清潔、保護和滋潤外耳道的作用,而近年更有因使用棉花棒而引致耳道嚴重發炎的醫療病例。那麼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較安全的清理方法?近年新興附有拍攝鏡頭及照明燈的內視鏡式耳挖、電動吸耳垢機等「採耳神器」又是否理想選擇?本會從耳垢成因及類型出發,為你分析不同清理方法和工具所需注意的地方。

6種清理工具知多點

1. 棉花棒-非明智選擇
 

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儘管可能清除部分耳垢,但同時可能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入位置,增加出現「耳垢嵌塞」的機會。

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儘管可能清除部分耳垢,但同時可能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入位置,增加出現「耳垢嵌塞」的機會。

使用棉花棒除了有機會令部分人士增加出現「耳垢嵌塞」問題外,2015年紐西蘭一份耳鼻喉科期刊醫療病例報告指,使用棉花棒更可能引致外耳炎(otitis externa)及耳膜穿孔(perforation)等情況。該報告指,當地一名76歲男士的右耳發炎持續了4星期,出現聽力下降、劇烈疼痛和流出分泌物,經其家庭醫生診治後外耳炎仍未能得到解決。及後,該男士入院求醫,經用藥後,炎症得到緩和,並在其耳道發現有壓緊了的棉花。該報告指,源自棉花棒鬆脫了的棉花有機會被推至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als)較深入的位置,是常見於成人和小童耳道的異物。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可能引致發炎和感染,最終引致外耳炎,更有機會影響耳廓皮膚。

2019年英國亦有醫療病例報告指出,一名年約30歲有使用棉花棒清理耳朵習慣的男士,因為鬆脫的棉花殘留在左耳耳道內長達數年而導致壞死性外耳炎(necrotizing otitis externa),其炎症源於外耳道軟組織,不但影響病人耳道範圍,更擴散至附近骨骼,最終因為癲癇發作(seizure)和昏倒而被送院診治。在施行手術將殘留的棉花移除後,加上適當用藥,當事人的炎症於10星期後才完全消退。

過度使用棉花棒可能傷及耳道皮膚、引致外耳炎,甚至刺穿耳膜。事實上,耳膜穿孔後未必可以自己癒合,或有需要施行手術修補;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碎屑亦可能引致發炎和嚴重感染,甚或短暫性或永久性影響聽力。故此,上述研究認為應該加強教育,讓公眾認識使用棉花棒相關的不良影響。如要避免耳垢積累而造成阻塞,建議減少使用棉花棒,尤其是過往曾出現「耳垢嵌塞」的人士。

2. 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相對較安全但須慎用

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於2017年公布的臨床實務指南提出,曾有耳垢積累問題人士可以考慮在家中間中使用耳垢溶解劑〔cerumenolytics,又稱為耳垢軟化劑(wax softening agents)〕和以沖洗耳朵(irrigation)等方法,來幫助減少耳垢的積聚。不過,先決條件是使用這些產品的人士的耳膜必須完好,無穿孔問題或者置有耳管(tympanostomy tubes),而選用產品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對於耳部曾經接受手術、有穿孔性耳膜,或是耳膜曾有損傷人士,除非得到專科醫生建議,否則都不建議使用耳垢溶解劑或採用沖洗方法。

香港醫學會耳鼻喉專科醫生白威提醒,如果有「耳垢嵌塞」的症狀,在選用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產品前,建議病人先看醫生並檢查耳道狀況,評估症狀是否因為耳垢積累所致。否則,在不清楚耳膜有否穿孔情況下,自行採用這些產品有機會引致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此外,如果耳部不適是由於耳內皮膚問題引起,例如脂溢性皮炎(seborrhoeic dermatitis)、濕疹(eczema)、銀屑病(psoriasis)等問題而令耳內分泌物增加,並導致不適症狀,應該適當治理耳部皮膚問題,才可能徹底解決耳道阻塞的問題。

 

耳垢溶解劑

用法:耳垢可能因為長時間積累在耳內而變硬,利用溶解劑理論上可以將耳垢稍為軟化,從而方便清除。使用者可以側臥或傾側頭部,將需要清潔的耳朵向上及向後拉,按產品說明將指定分量(數滴至約10滴)滴劑滴進耳內,輕力按摩耳廓(即耳道口的三角形軟骨)位置,讓滴劑停留在耳內若干時間(由10至25分鐘不等),隨後可待耳垢或過剩的溶解劑自然流出,或者配合沖洗劑沖走溶出的耳垢。如果耳道阻塞問題嚴重,有機會需要重覆使用產品多次,直至耳垢阻塞症狀減退。

坊間有售的耳垢溶解劑產品的成分有植物油和過氧化脲(carbamide peroxide),作用都是軟化耳垢,幫助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部分植物油類產品既可以獨立使用,亦可配合沖洗劑使用。而過氧化脲為主要成分的滴劑則建議供12歲以上人士使用,亦建議配合沖洗劑使用。在使用過氧化脲滴劑時,因為氧化作用,耳內或會感到微暖。

如果獨立使用耳垢溶解劑,可以按指示讓滴劑留在耳內指定時間後,傾側頭部數分鐘,讓軟化的耳垢和多餘的滴劑流出,用紙巾抹掉便可;而在使用沖洗劑後只要保持側頭姿勢數十秒,便可讓耳內液體流出。

2018年一份醫學評論報告指出,不同有效成分的耳部滴劑(ear drops)都有助去除耳垢,惟未有證據顯示特定類別的滴劑表現相對較優勝。另有研究指出,約四成有耳垢阻塞問題的人士在使用耳垢溶解劑一個星期後,耳道阻塞情況得到改善,但亦有部分人仍需求醫處理。與此同時,適當使用耳垢溶解劑理論上亦有助醫護人員更容易清除造成阻塞的耳垢。

 

耳道沖洗劑

用法:沖洗耳道是另一種較安全的清除耳垢方法,原理是用液體輕柔地沖洗耳道。坊間有售的沖洗劑普遍以海水或鹽水(saline)為主要成分,大部分設有噴嘴,方便使用者直接將沖洗劑噴灑進耳道。個別品牌有分別提供適合小童和成人使用的型號,家長應留意產品說明。這類產品的用法相對簡單,只需按指示在耳道噴入適當劑量,隨後按摩耳廓,約10秒後傾側頭部,讓沖洗劑自然流出便可。

在噴入耳道前,建議使用者先試試噴嘴噴水的力度、方向和溫度,以免力度過大造成耳朵不適。另需要留意當耳內注入了沖洗劑時,會令人感到耳內有壓力,聽力或會變得更模糊,部分人士更可能出現暈眩的感覺。故此,使用產品時建議使用者坐在平穩的地方。此外,將沖洗劑稍為溫熱,亦可減輕出現暈眩感覺的機會,但要留意部分產品(例如壓縮氣罐)未必適合加熱。

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都可以在個人護理用品店和藥房購買得到,每瓶或每套裝售價約由$80至$100不等。選用產品前,建議先向家庭醫生查詢自己是否合適,並向銷售人員查詢產品的正確用法。

耳垢溶解劑&耳道沖洗劑比較圖

小貼士:用前留意使用期限

坊間供應的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大部分都有標示使用期限(expiry date),部分更有說明打開產品後的使用期限,當中有耳垢溶解劑更說明產品打開後的使用期只有30日。換言之,如果產品已經打開使用,而相隔若干時間才再發生耳垢阻塞的狀況,該產品有機會已經過期。如果勉強使用過期的產品,或會增加耳部感染的風險。

消費者必須留意,如果曾以耳垢溶解劑和耳道沖洗劑等家用方法處理耳垢阻塞問題,但情況未見改善,仍然感到耳道痕癢、疼痛、耳內脹滿、耳鳴或聽力下降,建議盡快求醫診治。理論上,一般診所應該備有適當工具,可以為病人檢視耳道的情況,協助沖洗耳道。若果耳垢阻塞情況嚴重,或需找耳鼻喉專科醫生檢查及處理。

3. 內視鏡式或附照明燈的耳挖

內視鏡式耳挖及內置LED照明燈耳挖

內視鏡式耳挖及內置LED照明燈耳挖

內視鏡式(video endoscope)耳挖

近年網絡上出現不少有關介紹,不少影片指這類耳挖簡單易用,吸引不少消費者選用。一般而言,這類耳挖的前端附有拍攝鏡頭及照明燈,透過手提電話下載相關的應用程式,便可連接到耳挖所附的拍攝鏡頭,以手機屏幕觀察到深入耳道的情況。部分型號的前端可更換不同耳挖。

不過,消費者需留意,這類看似操作簡易的工具在實際使用時,既要兼顧手機屏幕顯示的影像,亦要掌握耳挖在耳道的情況,使用者容易因為掌握耳挖位置和距離的問題而在耳道亂挖。在未受過專業訓練情況下使用這類產品有一定危險,可能刮傷耳道,甚至誤將耳垢推向耳膜,增加受傷機會。

 

內置LED照明燈耳挖

部分產品標榜可用於幼兒,不過家長們必須留意,為幼兒處理耳垢時可能令他們感到不適,甚或發生幼兒掙扎的情況,而附有照明燈的耳挖部分通常以塑膠製造,或有機會在幼兒掙扎時斷裂。由於幼兒的耳道較短,耳挖碎片殘留在耳內對幼兒的耳道和耳膜可能造成嚴重傷害。

使用這些耳挖時,更有機會因為可以看到耳道較深入的位置,而令使用者不期然「越挖越入」。如果使用者欠缺經驗和技巧,容易對耳道和耳膜造成創傷,甚至影響聽力。此外,部分耳挖的配件容易鬆脫,小組件(如耳挖前端、包覆耳挖的矽膠套)有機會在使用過程中遺留在耳道內,亦會增加耳道和耳膜受傷的機會。

4. 電動吸耳垢機

電動吸耳垢機

電動吸耳垢機

電動吸耳垢機(suction devices)產品是以微吸法(microsuction)的原理吸走耳垢。這類儀器備有吸管,聲稱開動後將吸管放進耳道內便可以吸走耳垢。儀器操作期間會發出摩打轉動的聲音,對使用者而言,當吸管放入耳道時摩打聲音顯得更大,可能造成不適,甚至短暫影響聽力。故此,絕不建議為了徹底清除耳垢而將吸管長時間放於耳道內。操作時吸管在耳內型成的微小氣流,亦可能令部分人出現輕微暈眩的感覺。

這類產品的除耳垢效能視乎耳垢的種類和位置。以部分見於坊間的產品而言,其吸力理論上較可能處理耳道口附近呈碎屑狀的乾型耳垢。換言之,如果想用作清除較頑固的濕型耳垢,這類工具未必合適,亦不適合對聲音十分敏感人士。

5. 林林總總的採耳棒

各式各樣的採耳棒

各式各樣的採耳棒

部分為金屬或不鏽鋼製採耳棒(metal probes),亦有部分以塑膠和矽膠製造。前端的耳挖部分則有不同形狀,除了有傳統的刮匙(curettes)形狀外,亦有呈螺旋狀(corkscrew),有的前端有多個細小尖角等特殊形狀的工具。不過,部分市面供應而形狀特殊的採耳工具並沒有以中文或英文說明產品用法。胡亂使用除了不能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外,更會增加因誤用產品而受傷的機會。加上耳道皮膚敏感脆弱,如果操作時用力過大,既會刮損或刺傷耳道皮膚,更可能引致外耳道炎。若採耳過程不慎被撞倒,可能傷及耳膜,影響聽力。

6. 耳燭-無效亦危險

以燃點耳燭(ear candling)的方法來清除耳垢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用,使用耳燭過程亦不安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USFDA)曾提醒公眾,耳燭有機會對使用者造成嚴重傷害,例如燒傷面部和耳道、刺穿耳膜,耳燭的蠟更可能造成耳道阻塞。故此,在任何情況下,消費者都不建議以燃點耳燭的方法來清除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