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耳垢错误清理更麻烦
6种工具比高下?

耳垢错误清理更麻烦
6种工具比高下?

耳垢和耳油很「污糟」?很想快些将它清除?不少人爱用棉花棒,觉得既方便又可保持个人卫生,更享受它带来搔搔痒痒的感觉。但其实耳垢有清洁、保护和滋润外耳道的作用,而近年更有因使用棉花棒而引致耳道严重发炎的医疗病例。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较安全的清理方法?近年新兴附有拍摄镜头及照明灯的内视镜式耳挖、电动吸耳垢机等「采耳神器」又是否理想选择?本会从耳垢成因及类型出发,为你分析不同清理方法和工具所需注意的地方。

6种清理工具知多点

1. 棉花棒-非明智选择
 

使用棉花棒清洁耳朵,尽管可能清除部分耳垢,但同时可能将耳垢推进耳道较深入位置,增加出现「耳垢嵌塞」的机会。

使用棉花棒清洁耳朵,尽管可能清除部分耳垢,但同时可能将耳垢推进耳道较深入位置,增加出现「耳垢嵌塞」的机会。

使用棉花棒除了有机会令部分人士增加出现「耳垢嵌塞」问题外,2015年纽西兰一份耳鼻喉科期刊医疗病例报告指,使用棉花棒更可能引致外耳炎(otitis externa)及耳膜穿孔(perforation)等情况。该报告指,当地一名76岁男士的右耳发炎持续了4星期,出现听力下降、剧烈疼痛和流出分泌物,经其家庭医生诊治后外耳炎仍未能得到解决。及后,该男士入院求医,经用药后,炎症得到缓和,并在其耳道发现有压紧了的棉花。该报告指,源自棉花棒松脱了的棉花有机会被推至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als)较深入的位置,是常见于成人和小童耳道的异物。而遗留在耳道的棉花可能引致发炎和感染,最终引致外耳炎,更有机会影响耳廓皮肤。

2019年英国亦有医疗病例报告指出,一名年约30岁有使用棉花棒清理耳朵习惯的男士,因为松脱的棉花残留在左耳耳道内长达数年而导致坏死性外耳炎(necrotizing otitis externa),其炎症源于外耳道软组织,不但影响病人耳道范围,更扩散至附近骨骼,最终因为癫痫发作(seizure)和昏倒而被送院诊治。在施行手术将残留的棉花移除后,加上适当用药,当事人的炎症于10星期后才完全消退。

过度使用棉花棒可能伤及耳道皮肤、引致外耳炎,甚至刺穿耳膜。事实上,耳膜穿孔后未必可以自己愈合,或有需要施行手术修补;而遗留在耳道的棉花碎屑亦可能引致发炎和严重感染,甚或短暂性或永久性影响听力。故此,上述研究认为应该加强教育,让公众认识使用棉花棒相关的不良影响。如要避免耳垢积累而造成阻塞,建议减少使用棉花棒,尤其是过往曾出现「耳垢嵌塞」的人士。

2. 耳垢溶解剂和耳道冲洗剂-相对较安全但须慎用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医学会于2017年公布的临床实务指南提出,曾有耳垢积累问题人士可以考虑在家中间中使用耳垢溶解剂〔cerumenolytics,又称为耳垢软化剂(wax softening agents)〕和以冲洗耳朵(irrigation)等方法,来帮助减少耳垢的积聚。不过,先决条件是使用这些产品的人士的耳膜必须完好,无穿孔问题或者置有耳管(tympanostomy tubes),而选用产品前应先谘询医生意见。对于耳部曾经接受手术、有穿孔性耳膜,或是耳膜曾有损伤人士,除非得到专科医生建议,否则都不建议使用耳垢溶解剂或采用冲洗方法。

香港医学会耳鼻喉专科医生白威提醒,如果有「耳垢嵌塞」的症状,在选用耳垢溶解剂和耳道冲洗剂产品前,建议病人先看医生并检查耳道状况,评估症状是否因为耳垢积累所致。否则,在不清楚耳膜有否穿孔情况下,自行采用这些产品有机会引致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此外,如果耳部不适是由于耳内皮肤问题引起,例如脂溢性皮炎(seborrhoeic dermatitis)、湿疹(eczema)、银屑病(psoriasis)等问题而令耳内分泌物增加,并导致不适症状,应该适当治理耳部皮肤问题,才可能彻底解决耳道阻塞的问题。

 

耳垢溶解剂

用法:耳垢可能因为长时间积累在耳内而变硬,利用溶解剂理论上可以将耳垢稍为软化,从而方便清除。使用者可以侧卧或倾侧头部,将需要清洁的耳朵向上及向后拉,按产品说明将指定分量(数滴至约10滴)滴剂滴进耳内,轻力按摩耳廓(即耳道口的三角形软骨)位置,让滴剂停留在耳内若干时间(由10至25分钟不等),随后可待耳垢或过剩的溶解剂自然流出,或者配合冲洗剂冲走溶出的耳垢。如果耳道阻塞问题严重,有机会需要重复使用产品多次,直至耳垢阻塞症状减退。

坊间有售的耳垢溶解剂产品的成分有植物油和过氧化脲(carbamide peroxide),作用都是软化耳垢,帮助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部分植物油类产品既可以独立使用,亦可配合冲洗剂使用。而过氧化脲为主要成分的滴剂则建议供12岁以上人士使用,亦建议配合冲洗剂使用。在使用过氧化脲滴剂时,因为氧化作用,耳内或会感到微暖。

如果独立使用耳垢溶解剂,可以按指示让滴剂留在耳内指定时间后,倾侧头部数分钟,让软化的耳垢和多余的滴剂流出,用纸巾抹掉便可;而在使用冲洗剂后只要保持侧头姿势数十秒,便可让耳内液体流出。

2018年一份医学评论报告指出,不同有效成分的耳部滴剂(ear drops)都有助去除耳垢,惟未有证据显示特定类别的滴剂表现相对较优胜。另有研究指出,约四成有耳垢阻塞问题的人士在使用耳垢溶解剂一个星期后,耳道阻塞情况得到改善,但亦有部分人仍需求医处理。与此同时,适当使用耳垢溶解剂理论上亦有助医护人员更容易清除造成阻塞的耳垢。

 

耳道冲洗剂

用法:冲洗耳道是另一种较安全的清除耳垢方法,原理是用液体轻柔地冲洗耳道。坊间有售的冲洗剂普遍以海水或盐水(saline)为主要成分,大部分设有喷嘴,方便使用者直接将冲洗剂喷洒进耳道。个别品牌有分别提供适合小童和成人使用的型号,家长应留意产品说明。这类产品的用法相对简单,只需按指示在耳道喷入适当剂量,随后按摩耳廓,约10秒后倾侧头部,让冲洗剂自然流出便可。

在喷入耳道前,建议使用者先试试喷嘴喷水的力度、方向和温度,以免力度过大造成耳朵不适。另需要留意当耳内注入了冲洗剂时,会令人感到耳内有压力,听力或会变得更模糊,部分人士更可能出现晕眩的感觉。故此,使用产品时建议使用者坐在平稳的地方。此外,将冲洗剂稍为温热,亦可减轻出现晕眩感觉的机会,但要留意部分产品(例如压缩气罐)未必适合加热。

耳垢溶解剂和耳道冲洗剂都可以在个人护理用品店和药房购买得到,每瓶或每套装售价约由$80至$100不等。选用产品前,建议先向家庭医生查询自己是否合适,并向销售人员查询产品的正确用法。

耳垢溶解剂&耳道冲洗剂比较图

小贴士:用前留意使用期限

坊间供应的耳垢溶解剂和耳道冲洗剂大部分都有标示使用期限(expiry date),部分更有说明打开产品后的使用期限,当中有耳垢溶解剂更说明产品打开后的使用期只有30日。换言之,如果产品已经打开使用,而相隔若干时间才再发生耳垢阻塞的状况,该产品有机会已经过期。如果勉强使用过期的产品,或会增加耳部感染的风险。

消费者必须留意,如果曾以耳垢溶解剂和耳道冲洗剂等家用方法处理耳垢阻塞问题,但情况未见改善,仍然感到耳道痕痒、疼痛、耳内胀满、耳鸣或听力下降,建议尽快求医诊治。理论上,一般诊所应该备有适当工具,可以为病人检视耳道的情况,协助冲洗耳道。若果耳垢阻塞情况严重,或需找耳鼻喉专科医生检查及处理。

3. 内视镜式或附照明灯的耳挖

内视镜式耳挖及内置LED照明灯耳挖

内视镜式耳挖及内置LED照明灯耳挖

内视镜式(video endoscope)耳挖

近年网络上出现不少有关介绍,不少影片指这类耳挖简单易用,吸引不少消费者选用。一般而言,这类耳挖的前端附有拍摄镜头及照明灯,透过手提电话下载相关的应用程式,便可连接到耳挖所附的拍摄镜头,以手机屏幕观察到深入耳道的情况。部分型号的前端可更换不同耳挖。

不过,消费者需留意,这类看似操作简易的工具在实际使用时,既要兼顾手机屏幕显示的影像,亦要掌握耳挖在耳道的情况,使用者容易因为掌握耳挖位置和距离的问题而在耳道乱挖。在未受过专业训练情况下使用这类产品有一定危险,可能刮伤耳道,甚至误将耳垢推向耳膜,增加受伤机会。

 

内置LED照明灯耳挖

部分产品标榜可用于幼儿,不过家长们必须留意,为幼儿处理耳垢时可能令他们感到不适,甚或发生幼儿挣扎的情况,而附有照明灯的耳挖部分通常以塑胶制造,或有机会在幼儿挣扎时断裂。由于幼儿的耳道较短,耳挖碎片残留在耳内对幼儿的耳道和耳膜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使用这些耳挖时,更有机会因为可以看到耳道较深入的位置,而令使用者不期然「越挖越入」。如果使用者欠缺经验和技巧,容易对耳道和耳膜造成创伤,甚至影响听力。此外,部分耳挖的配件容易松脱,小组件(如耳挖前端、包复耳挖的硅胶套)有机会在使用过程中遗留在耳道内,亦会增加耳道和耳膜受伤的机会。

4. 电动吸耳垢机

电动吸耳垢机

电动吸耳垢机

电动吸耳垢机(suction devices)产品是以微吸法(microsuction)的原理吸走耳垢。这类仪器备有吸管,声称开动后将吸管放进耳道内便可以吸走耳垢。仪器操作期间会发出摩打转动的声音,对使用者而言,当吸管放入耳道时摩打声音显得更大,可能造成不适,甚至短暂影响听力。故此,绝不建议为了彻底清除耳垢而将吸管长时间放于耳道内。操作时吸管在耳内型成的微小气流,亦可能令部分人出现轻微晕眩的感觉。

这类产品的除耳垢效能视乎耳垢的种类和位置。以部分见于坊间的产品而言,其吸力理论上较可能处理耳道口附近呈碎屑状的干型耳垢。换言之,如果想用作清除较顽固的湿型耳垢,这类工具未必合适,亦不适合对声音十分敏感人士。

5. 林林总总的采耳棒

各式各样的采耳棒

各式各样的采耳棒

部分为金属或不锈钢制采耳棒(metal probes),亦有部分以塑胶和硅胶制造。前端的耳挖部分则有不同形状,除了有传统的刮匙(curettes)形状外,亦有呈螺旋状(corkscrew),有的前端有多个细小尖角等特殊形状的工具。不过,部分市面供应而形状特殊的采耳工具并没有以中文或英文说明产品用法。胡乱使用除了不能清除阻塞耳道的耳垢外,更会增加因误用产品而受伤的机会。加上耳道皮肤敏感脆弱,如果操作时用力过大,既会刮损或刺伤耳道皮肤,更可能引致外耳道炎。若采耳过程不慎被撞倒,可能伤及耳膜,影响听力。

6. 耳烛-无效亦危险

以燃点耳烛(ear candling)的方法来清除耳垢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效用,使用耳烛过程亦不安全。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USFDA)曾提醒公众,耳烛有机会对使用者造成严重伤害,例如烧伤面部和耳道、刺穿耳膜,耳烛的蜡更可能造成耳道阻塞。故此,在任何情况下,消费者都不建议以燃点耳烛的方法来清除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