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空氣清新劑真「清新」?
VOC及致敏風險莫忽視

空氣清新劑真「清新」? 
VOC及致敏風險莫忽視

空氣清新劑一般用作掩蓋氣味或使空氣清新、芬芳或除臭等,部分產品更同時聲稱具「除菌」或「殺菌消毒」等功能。市面上有不同形式和香味的產品可供選擇,然而,部分或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及香料致敏物,或會造成空氣污染,亦有機會令消費者產生皮膚過敏和呼吸道刺激等症狀。針對以上2類受關注的化學物,本會測試了市面上18款空氣清新劑樣本,結果顯示,全部樣本均檢出不同種類和濃度的香料致敏物,另有2款樣本檢出的VOC含量超出本港法例規定上限。如家中有小朋友、皮膚敏感和呼吸道敏感的人士,應當慎用有關產品。 

空氣清新劑小知識

坊間的空氣清新劑產品款式繁多,有噴霧式、液態或泵噴形式、固體或半固體式和電熱式(透過電力調節香味揮發)等。當中較多人使用液態或泵噴形式和噴霧形式的空氣清新劑,冀能快速對付異味,並瞬間使空氣「清新芬芳」。然而,使用這類產品時,消費者往往會近距離接觸其釋放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增加潛在的健康風險。有見及此,是次本會揀選這兩類型的空氣清新劑進行化學安全測試。

 

解構空氣清新劑
 

一般消費者或認為使用空氣清新劑是一個對付異味的方便途徑,然而,歐盟健康與環境風險科學委員會(SCHER)於2006年發表意見書,回應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於2005年的一份關於空氣清新劑的研究報告,指出此類產品並未有顯著減少空氣中污染物的作用,只是添加了「香氣」來掩蓋難聞的氣味。坊間的空氣清新劑產品一般有多種不同的香味選擇,本會檢視市面上這類產品所聲稱的功效和成分表,發現大部分產品標示含「香料」成分,部分則標示含「除臭劑」,「除臭劑」一般可吸附或中和「氣味」。此外,有部分樣本聲稱有「抗菌」、「除菌」或「殺菌消毒」等功能。按照使用場所,空氣清新劑一般可分為家居用、廁所用和汽車用等。消費者應按需要及適用範圍,並細閱產品標籤資料以揀選合適的產品。 

 

空氣清新劑能否使場所空氣真正「清新」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異味的來源、產品類型和環境因素等。此外,空氣清新劑所含的VOC可能會產生二次污染,VOC是促進臭氧和煙霧形成的主要元素或前體(precursors),在大氣中會和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進行光化作用形成臭氧,最終成為煙霧,令能見度下降。煙霧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甚至可令患有心臟或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人士病情惡化。另外,吸入VOC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的不良影響。接觸高濃度VOC,可引致眼睛、鼻子和喉嚨不適,甚至造成頭痛、暈眩、視力障礙等問題。部分VOC會容易令人上癮,甚至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另有一部分VOC更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定義為可令人類患癌或可令動物患癌的物質。 

 

2016年美國一項人口研究調查空氣清新劑的普遍性和相關的健康問題,該研究指出,約有2成人士暴露於空氣清新劑或除臭劑後出現健康問題,包括呼吸道問題、皮膚問題、氣喘,以及偏頭痛等。另外,2016年澳洲的一項調查指出,約1成半的人士暴露於空氣清新劑或除臭劑後亦有出現上述等健康問題。然而,要確定空氣清新劑中的化學成分對身體的影響,除了要清楚化學物的種類,還要了解其濃度、暴露時間、接觸途徑及環境等因素。現時市面上大部分這類產品的標籤資料,並沒有完整標示成分供消費者參考。 

 

故此,消費者不應過分依賴使用空氣清新劑令室內空間變得「清新芳香」,而是找出室內異味的來源並對症下藥。當使用空氣清新劑時,應按照產品說明慎用有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