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空气清新剂真「清新」?
VOC及致敏风险莫忽视

空气清新剂真「清新」? 
VOC及致敏风险莫忽视

空气清新剂一般用作掩盖气味或使空气清新、芬芳或除臭等,部分产品更同时声称具「除菌」或「杀菌消毒」等功能。市面上有不同形式和香味的产品可供选择,然而,部分或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香料致敏物,或会造成空气污染,亦有机会令消费者产生皮肤过敏和呼吸道刺激等症状。针对以上2类受关注的化学物,本会测试了市面上18款空气清新剂样本,结果显示,全部样本均检出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香料致敏物,另有2款样本检出的VOC含量超出本港法例规定上限。如家中有小朋友、皮肤敏感和呼吸道敏感的人士,应当慎用有关产品。 

空气清新剂小知识

坊间的空气清新剂产品款式繁多,有喷雾式、液态或泵喷形式、固体或半固体式和电热式(透过电力调节香味挥发)等。当中较多人使用液态或泵喷形式和喷雾形式的空气清新剂,冀能快速对付异味,并瞬间使空气「清新芬芳」。然而,使用这类产品时,消费者往往会近距离接触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增加潜在的健康风险。有见及此,是次本会拣选这两类型的空气清新剂进行化学安全测试。

 

解构空气清新剂
 

一般消费者或认为使用空气清新剂是一个对付异味的方便途径,然而,欧盟健康与环境风险科学委员会(SCHER)于2006年发表意见书,回应欧洲消费者组织(BEUC)于2005年的一份关于空气清新剂的研究报告,指出此类产品并未有显著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作用,只是添加了「香气」来掩盖难闻的气味。坊间的空气清新剂产品一般有多种不同的香味选择,本会检视市面上这类产品所声称的功效和成分表,发现大部分产品标示含「香料」成分,部分则标示含「除臭剂」,「除臭剂」一般可吸附或中和「气味」。此外,有部分样本声称有「抗菌」、「除菌」或「杀菌消毒」等功能。按照使用场所,空气清新剂一般可分为家居用、厕所用和汽车用等。消费者应按需要及适用范围,并细阅产品标签资料以拣选合适的产品。 

 

空气清新剂能否使场所空气真正「清新」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异味的来源、产品类型和环境因素等。此外,空气清新剂所含的VOC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VOC是促进臭氧和烟雾形成的主要元素或前体(precursors),在大气中会和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进行光化作用形成臭氧,最终成为烟雾,令能见度下降。烟雾会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甚至可令患有心脏或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人士病情恶化。另外,吸入VOC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的不良影响。接触高浓度VOC,可引致眼睛、鼻子和喉咙不适,甚至造成头痛、晕眩、视力障碍等问题。部分VOC会容易令人上瘾,甚至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另有一部分VOC更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义为可令人类患癌或可令动物患癌的物质。 

 

2016年美国一项人口研究调查空气清新剂的普遍性和相关的健康问题,该研究指出,约有2成人士暴露于空气清新剂或除臭剂后出现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问题、皮肤问题、气喘,以及偏头痛等。另外,2016年澳洲的一项调查指出,约1成半的人士暴露于空气清新剂或除臭剂后亦有出现上述等健康问题。然而,要确定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学成分对身体的影响,除了要清楚化学物的种类,还要了解其浓度、暴露时间、接触途径及环境等因素。现时市面上大部分这类产品的标签资料,并没有完整标示成分供消费者参考。 

 

故此,消费者不应过分依赖使用空气清新剂令室内空间变得「清新芳香」,而是找出室内异味的来源并对症下药。当使用空气清新剂时,应按照产品说明慎用有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