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兒童近視控制眼鏡、OK鏡、眼藥水… 解構原理及關注事項

兒童近視控制眼鏡、OK鏡、眼藥水… 解構原理及關注事項

本港兒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據香港中文大學研究資料顯示,本港6歲至8歲兒童患有近視的比率有顯著增長,於2015年至2021年期間上升逾1成,當中6歲小孩的近視比例更增加了1倍,情況令人關注。由於近視度數普遍會隨年齡趨惡化,直至約20歲,眼球結構發展成熟後才會漸趨穩定,若兒童愈早患有近視,往後出現深近視,甚或相關嚴重眼科疾病如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問題的機會亦愈大。近年坊間有多款聲稱能穩定度數、減慢近視加深的產品。有別於傳統眼鏡,這些產品的原理、價格及效果各有差異。有見及此,本會諮詢了眼科專家的意見,詳細解述該等產品的原理、功效及使用時所需的注意事項等,以供消費者參考。

解構近視

 

近視屬於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的一種,即光線無法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令患者觀看遠方景物時影像模糊不清。一般而言,當眼球的屈光度數多於或等於50度(≤ -0.5 D),便屬於近視;而當近視度數等於或高於600度(≤ –6.0 D),便屬於深近視。醫學上,近視可分為兩大類︰屈光性近視 (refractive myopia)與軸性近視 (axial myopia),前者主要指眼角膜(cornea)弧度過彎或眼睛晶狀體(lens)屈光度過高而造成;後者則指因眼球過長等因素,令眼軸增長 (axial elongation),而這也是兒童最常見的近視成因。以上兩種情況均會令遠方景物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而非視網膜之上,從而形成模糊的影像。

光線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光線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屈光性近視是指眼角膜弧度過彎或眼睛晶狀體屈光度過高而造成的近視;軸性近視則是指因眼球過長等因素令眼軸增長,引致近視。兩種情況均會令遠方景物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而非視網膜之上,從而形成模糊的影像。

屈光性近視是指眼角膜弧度過彎或眼睛晶狀體屈光度過高而造成的近視;軸性近視則是指因眼球過長等因素令眼軸增長,引致近視。兩種情況均會令遠方景物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而非視網膜之上,從而形成模糊的影像。

甚麼是眼軸長度?

市面上的驗眼服務除了視力測試、屈光度數檢查外,部分亦包括眼軸長度檢查。眼軸長度(axial length)是指由眼睛最前端的眼角膜表面到眼內視網膜之間的距離,屬於眼球長度的一部分,亦是眼睛檢查的其中一個重要參數。一般成年人的眼軸長度大約為22毫米至25毫米,當眼球過長,便容易出現近視;有國際文獻資料顯示,患有深近視人士的眼軸長度可達26毫米或以上。就處於發育階段的兒童而言,眼球本來就會隨成長而增長,要監察他們的近視情況,就要定期測量他們眼球的長度,因此眼軸長度亦被納入為其中一項國際檢測近視度數變化的重要指標。

 

近視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如果父母患有近視,子女患上近視的機會也較高。而後天因素則包括環境及生活習慣等。有研究指出,在室內進行近距離活動如閱讀、寫作、使用電子產品等的時間愈長,學童患有近視的風險便愈高。雖然現時學界尚未完全釐清造成近視的確切機制,但仍有各種學說嘗試提出解釋。儘管部分說法仍具有爭議性,但為了進一步改善兒童近視問題,許多近視控制產品均以這些學說為基礎設計,當中亦有產品聲稱經臨床試驗,顯示具有一定成效。

 

傳統的眼鏡透過光學控制方法,改變光線折射令其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但它只能矯正視力,並不能控制近視惡化速度。隨着醫療科技發展,現今有產品除了擁有傳統眼鏡的矯視功能外,亦各有獨特設計來幫助穩定近視度數。此外,有研究指出,一些藥物及醫療器械雖沒有矯視功能,但持續使用或能減慢近視加深。

 

世界小兒眼科與斜視學會(WSPOS)最新於2025年發表的共識聲明 (consensus statement)中提及了一些被認為似乎有效(appears to work)減慢近視加深的產品。這些近視控制產品曾在受同儕審查的國際期刊上發表臨床試驗結果,並有至少兩年的後續追蹤,具體數據均能證明其成效顯著。本文會簡介幾款於該聲明中有提及,並在本港有供應的近視控制產品。

 

然而,消費者必須留意,以下提及的近視控制產品只聲稱能作穩定近視度數、減慢近視加深之用,並不能減輕近視度數甚或根治近視,而它們的實際成效亦因人而異。此外,雖然現時坊間盛行以激光矯視手術希望能永久根治近視問題,但這類手術透過角膜切割從而改變角膜的弧度,去除近視度數,這並不會還原已拉長的眼軸,因此不能降低近視因眼軸過長而衍生的併發症。再者,激光矯視手術並不適合眼部尚未完全發育、近視度數不穩定的兒童,因此本文不會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