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近视
甚么是近视?
近视属于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的一种,即光线无法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令患者观看远方景物时影像模糊不清。一般而言,当眼球的屈光度数多于或等于50度(≤ -0.5 D),便属于近视;而当近视度数等于或高于600度(≤ –6.0 D),便属于深近视。医学上,近视可分为两大类∶屈光性近视 (refractive myopia)与轴性近视 (axial myopia),前者主要指眼角膜(cornea)弧度过弯或眼睛晶状体(lens)屈光度过高而造成;后者则指因眼球过长等因素,令眼轴增长 (axial elongation),而这也是儿童最常见的近视成因。以上两种情况均会令远方景物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非视网膜之上,从而形成模糊的影像。
光线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屈光性近视是指眼角膜弧度过弯或眼睛晶状体屈光度过高而造成的近视;轴性近视则是指因眼球过长等因素令眼轴增长,引致近视。两种情况均会令远方景物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非视网膜之上,从而形成模糊的影像。
甚么是眼轴长度?
市面上的验眼服务除了视力测试、屈光度数检查外,部分亦包括眼轴长度检查。眼轴长度(axial length)是指由眼睛最前端的眼角膜表面到眼内视网膜之间的距离,属于眼球长度的一部分,亦是眼睛检查的其中一个重要参数。一般成年人的眼轴长度大约为22毫米至25毫米,当眼球过长,便容易出现近视;有国际文献资料显示,患有深近视人士的眼轴长度可达26毫米或以上。就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而言,眼球本来就会随成长而增长,要监察他们的近视情况,就要定期测量他们眼球的长度,因此眼轴长度亦被纳入为其中一项国际检测近视度数变化的重要指标。
为何会近视?
近视的成因可分为先天及后天。先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如果父母患有近视,子女患上近视的机会也较高。而后天因素则包括环境及生活习惯等。有研究指出,在室内进行近距离活动如阅读、写作、使用电子产品等的时间愈长,学童患有近视的风险便愈高。虽然现时学界尚未完全厘清造成近视的确切机制,但仍有各种学说尝试提出解释。尽管部分说法仍具有争议性,但为了进一步改善儿童近视问题,许多近视控制产品均以这些学说为基础设计,当中亦有产品声称经临床试验,显示具有一定成效。
矫正及控制近视的方法
传统的眼镜透过光学控制方法,改变光线折射令其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但它只能矫正视力,并不能控制近视恶化速度。随着医疗科技发展,现今有产品除了拥有传统眼镜的矫视功能外,亦各有独特设计来帮助稳定近视度数。此外,有研究指出,一些药物及医疗器械虽没有矫视功能,但持续使用或能减慢近视加深。
世界小儿眼科与斜视学会(WSPOS)最新于2025年发表的共识声明 (consensus statement)中提及了一些被认为似乎有效(appears to work)减慢近视加深的产品。这些近视控制产品曾在受同侪审查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临床试验结果,并有至少两年的后续追踪,具体数据均能证明其成效显著。本文会简介几款于该声明中有提及,并在本港有供应的近视控制产品。
然而,消费者必须留意,以下提及的近视控制产品只声称能作稳定近视度数、减慢近视加深之用,并不能减轻近视度数甚或根治近视,而它们的实际成效亦因人而异。此外,虽然现时坊间盛行以激光矫视手术希望能永久根治近视问题,但这类手术透过角膜切割从而改变角膜的弧度,去除近视度数,这并不会还原已拉长的眼轴,因此不能降低近视因眼轴过长而衍生的并发症。再者,激光矫视手术并不适合眼部尚未完全发育、近视度数不稳定的儿童,因此本文不会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