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坐骨神经痛及不同痛症
甚么是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坐骨神经受压引起的一组症状。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最长的神经,掌管下肢的感觉及肌肉活动,路径从下腰椎出发,经过臀部,沿大腿后方延伸至小腿和足部。当这条神经在任何位置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便会出现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肌力下降等典型症状。

坐骨神经由第四、第五腰椎及前三条荐椎的神经根汇集而成,经臀部沿大腿后侧向下延伸到足部。
坐骨神经痛的成因?
香港骨科医学院骨科专科谢绍熙医生指出,坐骨神经痛是因为神经或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成因会随年龄而异。

- 长者最常见的成因是脊椎退化导致椎管狭窄。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因水分减少而变薄,小面关节退化与椎体边缘容易长出骨刺(骨质增生),黄韧带也可能增厚,导致脊椎管内空间缩小。当神经根通过狭窄的椎管或椎间孔时受压,就会形成坐骨神经痛。此外,部分长者因脊椎退化而出现脊椎滑脱(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同样有机会压迫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当中如有部分属不稳定性滑脱,日后治疗或需特别处理。

- 至于年轻患者,则多因椎间盘突出所致。椎间盘位于脊椎骨之间,当内部的髓核物质突出到正常范围外,便有可能压迫邻近神经根,引发坐骨神经痛。年轻人的椎间盘较饱满且活动量大,若搬抬重物或弯腰时姿势不当,容易造成急性损伤。

非脊椎根源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的成因多样,亦有部分病症虽同属神经受压,但受压位置并非在腰椎,而是在其他部位,因而增加诊断难度。谢医生指出,梨状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便属此类,医学上称为「非脊椎根源坐骨神经痛」。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紧贴坐骨神经。当梨状肌因姿势不良、外伤或过度运动而发炎、紧绷或痉挛,就会压迫坐骨神经,导致臀部、大腿后侧甚至小腿出现酸痛、麻木或放射性腿痛。若未经医护专业人员仔细鉴别,误把肌肉问题当作腰椎神经压迫来治疗,可能令治疗无效。

位于臀部深层的梨状肌因压迫坐骨神经,导致臀部、大腿后侧甚至小腿出现酸痛、麻木或放射性腿痛。
分辨不同类型的疼痛
一般腰背痛
许多人容易将坐骨神经痛与一般腰背痛(Low Back Pain)混淆。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实务副教授郭志恒先生指,一般腰背痛多指腰椎周边的骨骼、肌肉、肌腱、椎间盘或关节因劳损或扭伤造成的局部疼痛。虽然两者都会引起腰部不适,但在疼痛范围、性质与成因上有明显差别:
坐骨神经痛与腰背痛两者虽有明显区别,但长者往往难以自行分辨,容易延误治疗。谢医生提醒,若神经根持续受压恶化,可能导致膝盖以下出现感觉异常、麻木,甚至影响脚踝及脚趾的活动能力。最严重时,神经损害甚至会导致大小便失禁,患者须立即求医。
假性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除了容易与一般腰背痛混淆外,郭先生指出,临床上还有许多症状类似坐骨神经痛,但并非由神经受压引起,而是源于腰椎邻近的肌肉、韧带、关节或其他软组织病变,统称为「假性坐骨神经痛」:
- 骶髂关节疼痛:可引起局部及传导痛(referred pain),痛楚沿臀部延伸至大腿后侧,严重时甚至波及小腿或脚底。
- 臀上皮神经炎:当筋膜或神经受拉扯刺激而发炎时,会出现下背痛与臀部痛,并可能延伸至大腿后侧或脚底。
- 臀部肌筋膜疼痛:臀大肌、臀中肌或臀小肌若因姿势不良、过度使用或运动损伤而形成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可引起放射性下肢不适与麻木感。
以上疼痛多属软组织问题,痛感位置不固定,活动患处时可能加剧,但经物理治疗及放松训练后通常能明显改善。由于症状与真正的坐骨神经痛相似,治疗前必须由医护专业人员准确诊断,避免误诊与不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