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及治疗
治疗有法
按症状求诊
一般而言,骨科专科医生是诊治腰椎相关疾病的主要专科。患者可先向家庭医生或普通科医生求诊并作初步评估,并按情况决定是否需转介至专科作进一步检查。此外,物理治疗师在实施非入侵性治疗和促进康复亦扮演关键角色,但在接受治疗前,必须先查明病因,以确保治疗方向正确。
诊断流程
诊断坐骨神经痛时,医生及物理治疗师通常会先根据患者症状和病史进行初步判断,并透过临床检查找出成因。常见的检测包括神经反射测试、直腿抬高测试等,以评估是否有放射性疼痛、麻木及肌力减弱,以确认坐骨神经是否真正受到压迫或损害。
此外,医生亦会安排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可用于观察椎体排列、椎间盘高度及骨骼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磁力共振(MRI)则能直接显示神经根,协助辨识导致神经根受压的相关结构。
以保守疗法为先
谢医生指出,经专业诊断后,大部分坐骨神经痛患者毋须手术,透过非入侵性的保守治疗已可令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目标包括减轻疼痛、消除神经发炎、改善神经受压的环境,并协助患者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常见的保守治疗包括:
药物治疗
医生会处方止痛和消炎药物控制症状,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可纾缓轻至中度疼痛;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s)如布洛芬则可减轻神经周围发炎与水肿。长者使用NSAIDs时须留意肾脏、胃部和其他副作用,医生一般会建议配合胃药使用。若疼痛呈神经痛性质(如灼热或麻刺感),则可使用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需注意,药物只能暂时纾缓症状,仍需配合其他治疗达到长远改善。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设计个人化治疗和复康计划,包括:
- 热疗、电疗或手法治疗等以改善症状;
- 因应患者的情况选用腰椎牵引减轻神经受压;
- 配合运动治疗,例如伸展运动、神经滑行运动及改善脊椎稳定度的核心肌群训练;及
- 教导患者纾缓症状的家居方法及调节生活习惯的建议。
郭先生提醒,急性期患者不宜过度伸展,尤其避免牵拉大腿后肌,以免加剧症状。这期间可考虑适量调节活动量及生活习惯,待症状明显改善后,应尽早恢复活动。治疗期间,长者应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多数患者配合药物与物理治疗后,疼痛通常能在数周内明显减轻。
脊椎注射治疗
若患者在服用口服药物数月后症状仍未改善,或患者无法耐受其副作用,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硬膜外腔类固醇注射(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ESI)治疗。此疗法在X光或超声波引导下,将类固醇注射至神经根周围,以抑制发炎、减少痛楚。
外科手术治疗
经过6至8周的保守治疗后,多数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情况(文献显示约8成以上)均能获得明显改善。然而,若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持续,或痛楚严重影响生活甚至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如肌力减弱、大小便失控),便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谢医生指出,虽然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症状未必能达到百分百的改善,但改善程度仍相当理想。
手术方式视乎成因,简述如下:
注意:上述手术方式及说明仅供一般医疗资讯参考,并非治疗建议。每位患者的病情、年龄及身体状况各异,是否需要手术及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必须由专科医生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结果综合评估后决定。所有手术均存在一定风险,包括感染、出血、神经损伤、麻醉并发症等。建议患者及其家人在考虑手术前,应与医生详细讨论其风险、预期效果及替代方案,以作出最合适的治疗决定。
消费者小贴士
理性面对医疗选择
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需要医护专业人员的协助。然而,本会曾接获投诉,有消费者因腰痛误信网上广告,接受了某中心推销的昂贵疗程。职员声称其痛症由脊柱侧弯引起并推荐持续疗程。消费者完成多次疗程后病情未见改善,其后另向骨科医生求医,经诊断后证实其痛症为脊椎退化引起而非脊柱侧弯。消费者怀疑被误导,最终要求本会介入。
此个案提醒我们面对坊间各种治疗方案时,切勿轻信广告宣传、网上资讯或非医护专业人员的说法。坐骨神经痛成因多样,应先由医生作出专业诊断。确诊后,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病情,深入了解相关的治疗方案、效果、风险及费用,再决定是否接受相应的治疗。选择医疗机构时,应确认主诊医生已于「香港医务委员会」注册,并持有效执业证书;如接受物理治疗,亦应查核治疗师是否列于「物理治疗师管理委员会」之注册名册,并持有效执业证书,以确保具合法资格提供专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