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長者腰背腳痛莫輕視! 認識坐骨神經痛

長者腰背腳痛莫輕視! 認識坐骨神經痛

隨着年齡增長,不少長者偶爾感到腰背痠痛,以為只是「老化」現象,貼膏藥或塗藥油便草草了事。然而,如果痛楚不只局限在腰部,而是像電流般沿腿部向下伸延,甚至伴隨麻木或肌肉無力,這很可能是「坐骨神經痛」(Sciatica)的警號。若延誤治療,嚴重時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甚至大小便失禁。

本會曾接獲投訴,有消費者誤信坊間聲稱可根治坐骨神經痛的療程,花費高昂卻未見改善,甚至延誤病情。這反映部分市民對坐骨神經痛的認識或許不足,為幫助消費者正確認識坐骨神經痛,本文介紹坐骨神經痛的診斷、治療與預防方法,另外又邀請了骨科專科醫生及註冊物理治療師,給予消費者專業意見。

診斷及治療

按症狀求診

一般而言,骨科專科醫生是診治腰椎相關疾病的主要專科。患者可先向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醫生求診並作初步評估,並按情況決定是否需轉介至專科作進一步檢查。此外,物理治療師在實施非入侵性治療和促進康復亦扮演關鍵角色,但在接受治療前,必須先查明病因,以確保治療方向正確。

診斷流程

診斷坐骨神經痛時,醫生及物理治療師通常會先根據患者症狀和病史進行初步判斷,並透過臨床檢查找出成因。常見的檢測包括神經反射測試、直腿抬高測試等,以評估是否有放射性疼痛、麻木及肌力減弱,以確認坐骨神經是否真正受到壓迫或損害。

此外,醫生亦會安排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可用於觀察椎體排列、椎間盤高度及骨骼結構的完整性;以及磁力共振(MRI)則能直接顯示神經根,協助辨識導致神經根受壓的相關結構。

以保守療法為先

謝醫生指出,經專業診斷後,大部分坐骨神經痛患者毋須手術,透過非入侵性的保守治療已可令症狀明顯改善。治療目標包括減輕疼痛、消除神經發炎、改善神經受壓的環境,並協助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常見的保守治療包括:

 

藥物治療

醫生會處方止痛和消炎藥物控制症狀,例如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可紓緩輕至中度疼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則可減輕神經周圍發炎與水腫。長者使用NSAIDs時須留意腎臟、胃部和其他副作用,醫生一般會建議配合胃藥使用。若疼痛呈神經痛性質(如灼熱或麻刺感),則可使用抗驚厥藥(如加巴噴丁)。需注意,藥物只能暫時紓緩症狀,仍需配合其他治療達到長遠改善。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設計個人化治療和復康計劃,包括:

  • 熱療、電療或手法治療等以改善症狀;
  • 因應患者的情況選用腰椎牽引減輕神經受壓;
  • 配合運動治療,例如伸展運動、神經滑行運動及改善脊椎穩定度的核心肌群訓練;及
  • 教導患者紓緩症狀的家居方法及調節生活習慣的建議。

郭先生提醒,急性期患者不宜過度伸展,尤其避免牽拉大腿後肌,以免加劇症狀。這期間可考慮適量調節活動量及生活習慣,待症狀明顯改善後,應盡早恢復活動。治療期間,長者應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多數患者配合藥物與物理治療後,疼痛通常能在數周內明顯減輕。

 

脊椎注射治療

若患者在服用口服藥物數月後症狀仍未改善,或患者無法耐受其副作用,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硬膜外腔類固醇注射(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ESI)治療。此療法在X光或超聲波引導下,將類固醇注射至神經根周圍,以抑制發炎、減少痛楚。

 

外科手術治療

經過6至8周的保守治療後,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的情況(文獻顯示約8成以上)均能獲得明顯改善。然而,若保守治療無效、症狀持續,或痛楚嚴重影響生活甚至出現神經功能惡化(如肌力減弱、大小便失控),便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謝醫生指出,雖然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症狀未必能達到百分百的改善,但改善程度仍相當理想。

手術方式視乎成因,簡述如下:

外科手術治療

 

注意:上述手術方式及說明僅供一般醫療資訊參考,並非治療建議。每位患者的病情、年齡及身體狀況各異,是否需要手術及選擇哪種手術方式,必須由專科醫生根據臨床檢查及影像結果綜合評估後決定。所有手術均存在一定風險,包括感染、出血、神經損傷、麻醉併發症等。建議患者及其家人在考慮手術前,應與醫生詳細討論其風險、預期效果及替代方案,以作出最合適的治療決定。

消費者小貼士
理性面對醫療選擇

坐骨神經痛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醫護專業人員的協助。然而,本會曾接獲投訴,有消費者因腰痛誤信網上廣告,接受了某中心推銷的昂貴療程。職員聲稱其痛症由脊柱側彎引起並推薦持續療程。消費者完成多次療程後病情未見改善,其後另向骨科醫生求醫,經診斷後證實其痛症為脊椎退化引起而非脊柱側彎。消費者懷疑被誤導,最終要求本會介入。

此個案提醒我們面對坊間各種治療方案時,切勿輕信廣告宣傳、網上資訊或非醫護專業人員的說法。坐骨神經痛成因多樣,應先由醫生作出專業診斷。確診後,消費者應根據自身病情,深入了解相關的治療方案、效果、風險及費用,再決定是否接受相應的治療。選擇醫療機構時,應確認主診醫生已於「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並持有效執業證書;如接受物理治療,亦應查核治療師是否列於「物理治療師管理委員會」之註冊名冊,並持有效執業證書,以確保具合法資格提供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