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長者腰背腳痛莫輕視! 認識坐骨神經痛

長者腰背腳痛莫輕視! 認識坐骨神經痛

隨着年齡增長,不少長者偶爾感到腰背痠痛,以為只是「老化」現象,貼膏藥或塗藥油便草草了事。然而,如果痛楚不只局限在腰部,而是像電流般沿腿部向下伸延,甚至伴隨麻木或肌肉無力,這很可能是「坐骨神經痛」(Sciatica)的警號。若延誤治療,嚴重時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甚至大小便失禁。

本會曾接獲投訴,有消費者誤信坊間聲稱可根治坐骨神經痛的療程,花費高昂卻未見改善,甚至延誤病情。這反映部分市民對坐骨神經痛的認識或許不足,為幫助消費者正確認識坐骨神經痛,本文介紹坐骨神經痛的診斷、治療與預防方法,另外又邀請了骨科專科醫生及註冊物理治療師,給予消費者專業意見。

認識坐骨神經痛及不同痛症

坐骨神經痛並非獨立疾病,而是坐骨神經受壓引起的一組症狀。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最長的神經,掌管下肢的感覺及肌肉活動,路徑從下腰椎出發,經過臀部,沿大腿後方延伸至小腿和足部。當這條神經在任何位置受到壓迫或刺激,患者便會出現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肌力下降等典型症狀。

 

坐骨神經由第四、第五腰椎及前三條薦椎的神經根匯集而成,經臀部沿大腿後側向下延伸到足部。

坐骨神經由第四、第五腰椎及前三條薦椎的神經根匯集而成,經臀部沿大腿後側向下延伸到足部。

香港骨科醫學院骨科專科謝紹熙醫生指出,坐骨神經痛是因為神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所致,成因會隨年齡而異。

 

坐骨神經痛的成因?

 

  • 長者最常見的成因是脊椎退化導致椎管狹窄。隨着年齡增長,椎間盤因水分減少而變薄,小面關節退化與椎體邊緣容易長出骨刺(骨質增生),黃韌帶也可能增厚,導致脊椎管內空間縮小。當神經根通過狹窄的椎管或椎間孔時受壓,就會形成坐骨神經痛。此外,部分長者因脊椎退化而出現脊椎滑脫(椎體向前或向後移位),同樣有機會壓迫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當中如有部分屬不穩定性滑脫,日後治療或需特別處理。

 

坐骨神經痛的成因?

 

  • 至於年輕患者,則多因椎間盤突出所致。椎間盤位於脊椎骨之間,當內部的髓核物質突出到正常範圍外,便有可能壓迫鄰近神經根,引發坐骨神經痛。年輕人的椎間盤較飽滿且活動量大,若搬抬重物或彎腰時姿勢不當,容易造成急性損傷。

 

坐骨神經痛的成因?

非脊椎根源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成因多樣,亦有部分病症雖同屬神經受壓,但受壓位置並非在腰椎,而是在其他部位,因而增加診斷難度。謝醫生指出,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便屬此類,醫學上稱為「非脊椎根源坐骨神經痛」。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緊貼坐骨神經。當梨狀肌因姿勢不良、外傷或過度運動而發炎、緊繃或痙攣,就會壓迫坐骨神經,導致臀部、大腿後側甚至小腿出現痠痛、麻木或放射性腿痛。若未經醫護專業人員仔細鑑別,誤把肌肉問題當作腰椎神經壓迫來治療,可能令治療無效。

 

位於臀部深層的梨狀肌因壓迫坐骨神經,導致臀部、大腿後側甚至小腿出現痠痛、麻木或放射性腿痛。

位於臀部深層的梨狀肌因壓迫坐骨神經,導致臀部、大腿後側甚至小腿出現痠痛、麻木或放射性腿痛。

 

一般腰背痛

許多人容易將坐骨神經痛與一般腰背痛(Low Back Pain)混淆。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副教授郭志恒先生指,一般腰背痛多指腰椎周邊的骨骼、肌肉、肌腱、椎間盤或關節因勞損或扭傷造成的局部疼痛。雖然兩者都會引起腰部不適,但在疼痛範圍、性質與成因上有明顯差別:

 

一般腰背痛

坐骨神經痛與腰背痛兩者雖有明顯區別,但長者往往難以自行分辨,容易延誤治療。謝醫生提醒,若神經根持續受壓惡化,可能導致膝蓋以下出現感覺異常、麻木,甚至影響腳踝及腳趾的活動能力。最嚴重時,神經損害甚至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患者須立即求醫。

坐骨神經痛除了容易與一般腰背痛混淆外,郭先生指出,臨床上還有許多症狀類似坐骨神經痛,但並非由神經受壓引起,而是源於腰椎鄰近的肌肉、韌帶、關節或其他軟組織病變,統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 骶髂關節疼痛:可引起局部及傳導痛(referred pain),痛楚沿臀部延伸至大腿後側,嚴重時甚至波及小腿或腳底。
  • 臀上皮神經炎:當筋膜或神經受拉扯刺激而發炎時,會出現下背痛與臀部痛,並可能延伸至大腿後側或腳底。
  • 臀部肌筋膜疼痛:臀大肌、臀中肌或臀小肌若因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或運動損傷而形成激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可引起放射性下肢不適與麻木感。

以上疼痛多屬軟組織問題,痛感位置不固定,活動患處時可能加劇,但經物理治療及放鬆訓練後通常能明顯改善。由於症狀與真正的坐骨神經痛相似,治療前必須由醫護專業人員準確診斷,避免誤診與不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