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認知變化
隨着年紀增長 腦部會自然老化
如同其他人體器官,大腦自然老化屬正常的生理現象。研究顯示,大腦某些掌管學習和思考的區域(如前額葉皮質、海馬體等)會隨時間縮小,其萎縮速度在約60歲左右會稍為加快,影響認知表現。此外,在老化過程中,腦部代謝功能逐漸下降,而處理和傳遞信息的腦部神經元(neuron)數量與溝通效率亦有所遞減,因此長者的認知功能會有一定程度的減退。
即使是健康的年長人士,一般也會經歷上述的生理變化,發現思維變得不如年輕時敏銳,例如間中遺忘要做的事情或日子、需要額外時間回想詞語或人名,以及專注力和集中力稍微下降等,實際情況因人而異。不過,這些改變大多以較輕微且漸進的方式出現,通常不會對日常生活或自理能力構成重大影響。
輕度認知障礙需正視 但不算是「病」
縱使年紀漸長可導致思緒稍微遲緩,但倘發現身邊長者的認知表現相比起同齡和同教育程度的人有較顯著的下降,譬如對處理月結單感到異常吃力,或反覆把東西放錯位置並無法尋回等,則需留意背後是否涉及「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簡稱MCI)。根據香港長者精神健康調查,本港每5位年輕長者(60至74歲)之中就有1位有MCI;而年長長者(75歲或以上)的相關比例更上升至每3位便有1位,可見有關情況在年長群體中相當普遍。
一般而言,MCI可被理解為正常腦部老化與認知障礙症(dementia)之間的過渡階段,其認知減退情況比起正常腦部老化更為明顯,卻未達到臨床診斷為認知缺損或有自理困難的程度。然而,大眾須緊記MCI並不屬於正常老化的一部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表示,輕度認知障礙沒有「症」字,因為它不算是「病」,準確而言屬於一種高危狀況。香港中文大學曾進行過社區研究,結果顯示大約3成有MCI的長者在5年後被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其機率約為一般長者的4倍。
值得注意的是,MCI並不一定會導致認知功能進一步下降。中大的同一研究發現,亦有3成左右的MCI個案於5年後維持穩定,未有發展成認知障礙症,部分長者的認知能力甚至有所進步。林教授指出,妥善管理慢性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積極參與智力及體能活動、有良好的睡眠質素和心理健康等,通常都與狀況得以改善有關。
儘管現時有不少新的MCI篩查測試面世,但林教授提醒MCI的檢測過程繁複,解讀結果亦需一定技巧及其他觀察,未經受訓的人士未必適合自行選用。若懷疑長者有MCI,應及早諮詢醫生或其他專業醫護人員,以便作出準確診斷並持續追蹤長者的認知狀況。
輕度認知障礙成因複雜 宜盡早處理風險因素
直至目前為止,MCI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除了基因遺傳與年齡增長等不可控制的風險因素(risk factor)外,不同的研究表明慢性心血管疾病、肥胖、缺乏運動、吸煙、抑鬱、社交孤立、睡眠障礙、頭部創傷、聽覺或視力受損,甚至是較低的教育程度等,均為可導致MCI的可控制(modifiable)風險因素。換言之,大眾可透過改善日常生活習慣,以助維持腦部健康,減低受MCI影響的機會。
雖然預防勝於治療,但假如不幸發現身邊長者有MCI,醫學上有甚麼應對方案?精神科專科醫生黎榮謙表示,過去一般沒有針對MCI的特效藥物,不過近年有海外國家開始採用「病情調節藥物」(disease-modifying agents)來治理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相關的MCI,而本港部分私家醫生亦有引入該等藥物,惟療程費用相當高,且可能伴隨其他副作用。
黎醫生補充,MCI可再細分為「遺忘性」(amnestic)與「非遺忘性」(non-amnestic)兩類,前者主要涉及記憶方面,後者則對大腦的執行、應變、語言能力等構成影響。無論MCI屬於遺忘性與否,市民同樣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預防MCI,尤其要減少心血管風險因素,包括盡早處理「三高」問題和避免吸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