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长者认知健康 从生活日常入手

长者认知健康 从生活日常入手

随着年龄增长,长者难免偶尔忘记琐事、话到嘴边未能言,又或者回想亲友名字时感困难等。一般人或认为「年纪大冇记性」是正常不过的事,惟较明显的认知下降可能是轻度认知障碍的征象,有机会发展成认知障碍症,需及早正视。本文整合了精神科和老龄精神科专家的意见,探讨正常脑部老化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特点,并简述有助保持头脑灵活的生活方式,望大众能对长者认知健康了解更多。

长者认知变化

如同其他人体器官,大脑自然老化属正常的生理现象。研究显示,大脑某些掌管学习和思考的区域(如前额叶皮质、海马体等)会随时间缩小,其萎缩速度在约60岁左右会稍为加快,影响认知表现。此外,在老化过程中,脑部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而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脑部神经元(neuron)数量与沟通效率亦有所递减,因此长者的认知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退。

 

即使是健康的年长人士,一般也会经历上述的生理变化,发现思维变得不如年轻时敏锐,例如间中遗忘要做的事情或日子、需要额外时间回想词语或人名,以及专注力和集中力稍微下降等,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过,这些改变大多以较轻微且渐进的方式出现,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或自理能力构成重大影响。

纵使年纪渐长可导致思绪稍微迟缓,但倘发现身边长者的认知表现相比起同龄和同教育程度的人有较显著的下降,譬如对处理月结单感到异常吃力,或反复把东西放错位置并无法寻回等,则需留意背后是否涉及「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简称MCI)。根据香港长者精神健康调查,本港每5位年轻长者(60至74岁)之中就有1位有MCI;而年长长者(75岁或以上)的相关比例更上升至每3位便有1位,可见有关情况在年长群体中相当普遍。

 

一般而言,MCI可被理解为正常脑部老化与认知障碍症(dementia)之间的过渡阶段,其认知减退情况比起正常脑部老化更为明显,却未达到临床诊断为认知缺损或有自理困难的程度。然而,大众须紧记MCI并不属于正常老化的一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林翠华表示,轻度认知障碍没有「症」字,因为它不算是「病」,准确而言属于一种高危状况。香港中文大学曾进行过社区研究,结果显示大约3成有MCI的长者在5年后被确诊患上认知障碍症,其机率约为一般长者的4倍。

 

值得注意的是,MCI并不一定会导致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中大的同一研究发现,亦有3成左右的MCI个案于5年后维持稳定,未有发展成认知障碍症,部分长者的认知能力甚至有所进步。林教授指出,妥善管理慢性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积极参与智力及体能活动、有良好的睡眠质素和心理健康等,通常都与状况得以改善有关。

 

尽管现时有不少新的MCI筛查测试面世,但林教授提醒MCI的检测过程繁复,解读结果亦需一定技巧及其他观察,未经受训的人士未必适合自行选用。若怀疑长者有MCI,应及早谘询医生或其他专业医护人员,以便作出准确诊断并持续追踪长者的认知状况。  

 

正常脑部老化、轻度认知障碍、认知障碍症对认知能力之影响

直至目前为止,MCI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除了基因遗传与年龄增长等不可控制的风险因素(risk factor)外,不同的研究表明慢性心血管疾病、肥胖、缺乏运动、吸烟、抑郁、社交孤立、睡眠障碍、头部创伤、听觉或视力受损,甚至是较低的教育程度等,均为可导致MCI的可控制(modifiable)风险因素。换言之,大众可透过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以助维持脑部健康,减低受MCI影响的机会。

 

虽然预防胜于治疗,但假如不幸发现身边长者有MCI,医学上有甚么应对方案?精神科专科医生黎荣谦表示,过去一般没有针对MCI的特效药物,不过近年有海外国家开始采用「病情调节药物」(disease-modifying agents)来治理与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相关的MCI,而本港部分私家医生亦有引入该等药物,惟疗程费用相当高,且可能伴随其他副作用。

 

黎医生补充,MCI可再细分为「遗忘性」(amnestic)与「非遗忘性」(non-amnestic)两类,前者主要涉及记忆方面,后者则对大脑的执行、应变、语言能力等构成影响。无论MCI属于遗忘性与否,市民同样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MCI,尤其要减少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尽早处理「三高」问题和避免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