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近視控制方法
近視控制眼鏡
近視控制眼鏡外型雖然與傳統眼鏡相似,鏡片卻內有乾坤。當光線照射在鏡片上,肉眼可見近視控制眼鏡的鏡片倒影上有各種花紋,包括圓環狀及蜂巢形。此類鏡片由「近視矯正區」及「近視控制區」兩部分組成,當中「近視矯正區」度數會根據使用者的近視度數而配製,而「近視控制區」則加入了離焦度數,改變周邊光線折射。近視控制眼鏡一般適配人士為近視少於1,000度,散光不超過400度的兒童。雖然近視控制眼鏡的外表與一般眼鏡差異不大,但因其鏡片的獨特設計,售價比傳統眼鏡較高昂。鏡片連一般鏡框價錢由約$3,000 起,視乎牌子而定。若消費者選購須特別處理的鏡片如藍光過濾、變色鏡等,或特定品牌及材質的鏡框,價格會更高。現時本港市面上有不同款式及品牌的近視控制眼鏡,它們各有專利設計,包括以下其中兩款:
多區正向光學離焦鏡片 (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簡稱DIMS鏡),上圖為於光線照射下DIMS鏡的鏡片倒影。
DIMS鏡,又稱「蜂巢鏡」,是一塊由有特定近視度數的「中心光學區」及數百個有固定離焦度數,以蜂窩狀排列、圍繞中心區延伸至鏡片周邊的「近視離焦(myopic defocus)」微型鏡所組成的鏡片。
高非球微透鏡 (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 Target,簡稱HALT 鏡),上圖為於光線照射下HALT鏡的鏡片倒影。
HALT鏡的鏡片上有1,021塊有離焦度數的微型鏡片,以環狀方式排列成11個環。鏡片的中心部分及微型鏡片以外的其餘部分均按佩戴者近視度數配製。
其他設計的近視控制眼鏡
點擴散技術鏡片(Diffusion Optics Technology,簡稱DOT鏡)
DOT鏡是一塊光學擴散鏡片,鏡片中央部分為按佩戴者近視度數而配製的視力矯正區,其餘部分則像被「磨砂」處理過一般,有數千個微細擴散點。其原理是通過降低視網膜的對比度(retinal contrast)來控制兒童近視加深。現時DOT鏡並未在本港市面流通,但WSPOS仍將其與DIMS鏡及HALT鏡一併歸類為似乎有效(what appears to work)控制近視的其中一種光學控制方法。
戴眼鏡迷思
1. 戴傳統眼鏡會加深近視?
戴傳統光學眼鏡與眼軸增長之間因果難辨,目前在學術界中仍爭議不斷。現時普遍認為,近視加深包括一系列因素,當中以遺傳及用眼習慣影響更大。近視引致的視線模糊為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尤其影響需經常上課的學童,因此家長或可考慮是否選配本文提及的近視控制產品取代傳統眼鏡。如有顧慮,可諮詢註冊視光師或眼科醫生的意見。
2. 佩戴度數較淺的眼鏡能幫助減慢近視加深?
不足度矯正(under-correction of myopia)是指近視患者佩戴度數低於正確度數的眼鏡。有部分人誤以為選配較淺度數的鏡片有助減慢近視加深。然而,文獻普遍顯示不足度矯正並不能帶來任何臨床效益(clinical benefit)。世界衞生組織(WHO,簡稱世衞)於2016年發表的會議報告中更指出,有證據顯示不足度矯正會令近視惡化得更快。因此,世衞並不提倡不足度矯正。換言之,家長應為子女準備正確度數的眼鏡。
注意事項
必須長時間佩戴
參與臨床成效研究的兒童每天佩戴近視控制眼鏡的時間平均達12小時至15小時或以上。因此,為達致理想的近視控制效果,學童須每日佩戴近視控制眼鏡至少12小時。
鏡框選擇相對較少
近視控制眼鏡的鏡片較一般鏡片大,因此鏡框選擇上會比傳統眼鏡少,須配合較「高身」的鏡框。除此之外,近視控制眼鏡與傳統眼鏡的保養方式相似,使用者需要定期用眼鏡布擦拭鏡片,切忌用粗糙物料如紙巾、衣物等,以免刮花鏡片。另外,雖然近視控制鏡片不能作超薄處理,但仍可選擇在鏡片上加藍光過濾或變色鏡處理。
傳統眼鏡可按佩戴者喜好選擇各式鏡框(左或右),但近視控制眼鏡只適配較「高身」的鏡框(右)。
稍限制周邊視線
有文獻指出,佩戴近視控制眼鏡或會短暫影響兒童的視覺敏銳度(visual acuity)及視覺對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由於所有近視控制眼鏡都有加入不同排列及度數的離焦鏡片,相比起傳統眼鏡,這類眼鏡必然會稍微影響周邊視線。不過,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會長陳文彬博士提出,在實際佩戴上,兩款近視控制眼鏡對視線影響的差異不大。他又補充,一般若兒童之前並沒有佩戴眼鏡的經驗,首次佩戴便是近視控制眼鏡,他們均適應良好;但若兒童曾佩戴傳統眼鏡,其後轉戴近視控制眼鏡,對比之下,兒童初期或會感到有點不習慣。但根據他的經驗,所有近視控制眼鏡佩戴者均能逐漸適應,且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然而,陳博士指出,使用者的實際感受或會因鏡片設計而有所不同,視光師在進行詳細的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後,會按個別情況推薦合適的近視控制眼鏡。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是一款供日間佩戴的軟性隱形眼鏡,鏡片主要由近視控制區及近視矯正區兩部分交替組成,又稱「同心環」結構。而不同品牌的同心環於設計上或略有差異,目前市面上普遍分為多焦(multifocal)及雙焦(bifocal)設計。多焦設計指的是離焦度數會漸進式地由鏡片中央遞增至鏡片外圍;雙焦設計則是指鏡片含中央度數(即特定近視度數)及離焦度數兩種。陳博士指出,因各牌子的近視控制隱形眼鏡只有一種弧度選擇,視光師會優先按佩戴者的角膜弧度等因素,推薦最適配的款式。現時市面上的近視控制隱形眼鏡均為日拋式,建議約8歲或以上、近視度數少於1,000度,及有能力處理隱形眼鏡的兒童才考慮選配。與一般隱形眼鏡相比,近視控制隱形眼鏡的價錢較高,售價普遍為$450至$700一盒(含30隻)。
原理
與近視控制眼鏡相似,近視控制隱形眼鏡於同心環上加入離焦度數,以改善周邊遠視離焦情況。
注意事項
長時間佩戴或會造成不適
為確保近視控制效果,使用者須每天佩戴近視控制隱形眼鏡至少10小時。然而,因隱形眼鏡會覆蓋眼球表面,佩戴過長時間可能令眼角膜缺氧、缺水,造成眼睛乾澀及疲勞。因此,有部分視光師會建議使用者有需要時安排1至2天「休息日」,但要達致最佳近視控制效果,使用者應每星期至少佩戴6天。此外,若佩戴者眼睛疲倦、淚液分泌不足,甚至患有乾眼症,便未必適合長時間佩戴近視控制隱形眼鏡。
環境會影響佩戴舒適度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與一般隱形眼鏡一樣,佩戴時的舒適度會受到環境影響。假如佩戴者長時間身處於較乾燥的環境,如冷氣房間內或飛機上,低濕度的環境會加速黏膜的水分蒸發,容易造成眼睛乾澀問題。若外在環境溫度較高,如燒烤或吃火鍋時,隱形眼鏡亦容易變得過乾而黏在角膜上,若處理不當,便可能導致角膜受傷。使用者亦須留意,在進行水上活動及睡前要先摘下隱形眼鏡。
注意衞生 免受細菌感染
佩戴者除戴隱形眼鏡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若清潔不當或會出現細菌感染而導致角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家長應悉心指導及監督,密切注意兒童使用近視控制隱形眼鏡時的衞生習慣。
留意每次購買分量
近視控制並非一朝一夕間的事,因此與一般的隱形眼鏡不同,未必所有店舖都可供消費者單購1至2盒近視控制隱形眼鏡,部分店舖或要求家長需以一個療程為單位,即每次購買半年分量(約12盒)。如消費者希望選購單盒,應先向店舖查詢及了解詳情。
角膜矯形鏡 (orthokeratology lens)
角膜矯形鏡,又稱「OK鏡」,是一款高透氧度的硬性隱形眼鏡,能短暫地矯正近視。使用者只需於每晚睡前戴上,睡醒後摘下,便能整天都擁有清晰視野。除了近視兒童外,成年人若不想於白天時佩戴眼鏡,亦可選擇驗配「OK鏡」。現時「OK鏡」適用於近視度數低於550度的人士(實際適配度數取決於使用者角膜弧度及厚度等因素),建議8歲或以上、有能力處理隱形眼鏡的兒童才考慮選配。「OK鏡」屬可重複使用的隱形眼鏡,一般大約可用1年。但由於「OK鏡」須專門訂製,因此價格偏高,每年淨鏡片售價至少1萬元,而配鏡前必須進行詳細眼睛檢查及評估,總費用相對高昂。
「OK鏡」(左)、一般日拋式隱形眼鏡(中)、近視控制隱形眼鏡(右)。「OK鏡」鏡片較其餘兩款硬及偏小,而近視控制隱形眼鏡外觀則與一般日拋式隱形眼鏡無異。
原理

驗配「OK鏡」時,視光師會使用熒光染色技術評估鏡片的適配度及鬆緊。如圖示,佩戴「OK鏡」後,眼角膜中央會變平、周邊曲率變大,形成圖中類似同心環的效果(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OK鏡」同時具備矯正近視及控制近視加深的功能。其原理是透過物理方式,於睡眠時對眼角膜施加少許壓力,短暫性地改變角膜形狀,藉此改變光線折射,令影像變得清晰。至於其控制近視加深的原理亦與改善周邊遠視離焦現象有關,因佩戴「OK鏡」後,眼角膜除了中央變平,周邊的曲率亦會變大,形成類似同心環的效果,影響光線折射,改善周邊遠視離焦的情況。
由於眼角膜富有彈性,使用者一般佩戴一個晚上,翌日便有一整天的清晰視野,因此近視度數輕微者白天可毋須佩戴眼鏡。至於近視度數較深者,亦可選擇以「OK鏡」作部分度數矯視(partial reduction orthokeratology),並於白天佩戴較低度數的眼鏡。
注意事項
處理不當或會出現併發症
有文獻指出,長期佩戴「OK鏡」或會導致乾眼症(dry eye)、角膜刮傷(corneal abrasion)、晶狀體偏移(lens decentration)等不良反應。一份於2024年發表的研究在分析45篇與「OK鏡」相關的學術文章後,發現成人及兒童佩戴「OK鏡」後出現不良反應的機會比佩戴一般隱形眼鏡高出逾3倍。由於「OK鏡」屬年拋式隱形眼鏡,相比每日即棄的隱形眼鏡有更多清潔及護理的步驟,而佩戴者正確地護理鏡片對預防出現不良反應最為關鍵。因此,本會建議使用者必須每天都遵從護理指引,將鏡片妥善清洗及存放,以減低因細菌感染而導致角膜炎等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此外,當使用者一旦於佩戴「OK鏡」時感到不適,例如出現疼痛、畏光等,便須停用並即時求診。
需要較頻繁的追蹤檢查
因「OK鏡」在使用上有較多的注意事項,相比其他近視控制產品,「OK鏡」佩戴者需要更頻繁地進行追蹤檢查。一般而言,追蹤檢查的頻率為層遞式,視光師或眼科醫生會安排使用者於初次佩戴後的翌日、1星期、2星期、1個月及3個月後覆檢,待佩戴情況穩定後便改為每3個月覆檢1次。追蹤檢查項目包括檢驗角膜健康,及檢視使用者的除戴方式有否不當等。為確保角膜健康,佩戴者應定期準時覆檢。
作息不穩或影響效果
「OK鏡」特別適合有比較多水上活動或劇烈運動而不便佩戴有框眼鏡或隱形眼鏡的人士。但因其效果只屬暫時性,使用者需要每晚佩戴之餘,「OK鏡」的矯視效果亦會於日間隨時間減退。假如使用者前一晚睡眠時間不足,翌日的清晰視野或只能維持相對較短的時間,到傍晚或晚上,視野便會逐漸模糊,此時或需另外佩戴傳統有框眼鏡或隱形眼鏡才可確保視野清晰。因此,「OK鏡」使用者必須注意作息,確保睡眠充足;陳博士補充,「OK鏡」佩戴者每晚應至少有6小時的睡眠,但具體時間會因佩戴者的實際度數而不同。其次,當持續使用「OK鏡」多年後停用,使用者的角膜會慢慢反彈回原狀,其近視度數亦會逐步於約1個月內回復至原本的度數。陳博士提醒,停用「OK鏡」後,回復期間因近視度數不穩定,使用者如需確保視野清晰,視光師會推薦他們預先準備舊度數眼鏡或不同度數的隱形眼鏡,直至近視度數完全回復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