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
成功访问逾1,600位女士
调查的访问对象为年龄介乎20至60岁,日常会自行选购及使用洁面产品、面部精华、面霜及/或面膜的女士。面部护肤品的日常使用者,是指每星期在日间或晚间至少5次使用该类型产品的人士;而面膜的日常使用者,则是指每星期至少使用1次面膜的人士。调查以电话随机抽样形式进行,抽样范围涵盖全港家居固网电话及手机号码。该电话访问于今年6月至8月进行,成功访问共1,650位女士,当中经家居固网电话及手机访问的受访者约各占一半,回应率分别为58.1%及50.1%(以已确定有合适受访者计算),高回应率实有赖大众对本会工作的支持。本会根据受访者的回复,综合出女士购买及使用护肤品的习惯,以及对各品牌于指定4类护肤品的满意度、性价比的评价及回购意向。
购买面部护肤品的习惯
市场上的面部护肤品种类繁多,而女士对护肤的需求亦各有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每年平均大约花费$3,100购买面部护肤品,花费最多于购买面霜(61%)、洁面产品(不包括磨砂及卸妆,47%)、面部精华(42%)、面膜(36%)、面部防晒(18%)、爽肤水(15%)、眼霜(11%)等。按年龄分析,30至39岁的受访者购买面部护肤品的支出最高,每年平均花费约$3,500。此外,逾半该年龄层的受访者表示,较多花费于价格相对较高的面部精华,比率较其他年龄层多10至17个百分点;相反,较年轻的受访者(20至29岁)购买面部护肤品的支出则最低,每年平均花费约$2,500。
随着网上购物服务日趋成熟,不少消费者会考虑透过各类网上平台购买各式货品。至于护肤品,消费者会否同样喜爱网购呢?调查发现,约7成半(76%)受访者只会从实体店购买面部护肤品,并主要从个人护理店(63%)及护肤品品牌专门店(47%)购买,其次为药妆店(23%)、百货公司(19%)等。逾1成半(16%)受访者同时经实体店及网上商店选购护肤品,余下的1成受访者只会从网上商店购买护肤品。较受受访者欢迎的网店为护肤品品牌的官方网站(45%)、大型网购平台(27%)及代购网站(15%),可见受访者网购时大多倾向选取较可信赖的网店。另外,按肤质分析,8成声称有敏感肌的受访者通常只会从实体店购买面部护肤品,比率显著较其他肤质的受访者高,相信是由于有敏感肌的受访者较着重产品来源的可靠度,又或期望先亲身试用护肤品,以测试皮肤会否有过敏反应,做法可取。
近半受访者囤积逾年未开封的面部护肤品
护肤品每季推陈出新,加上不时推出促销广告及折扣优惠,容易令消费者在一秒间作出购买决定而导致「囤货」。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49%)受访者表示拥有至少1年前购买但尚未开封的面部护肤品,并以面膜占最多(42%),其次为面霜(30%)、洁面产品(25%)及面部精华(17%),而爽肤水和面部防晒亦分别占8%及7%。当中,只有4成半的受访者会定期检查未开封的护肤品是否已过使用期限。若发现护肤品已过期,受访者或会有多于一种处理手法,例如当作一般废物弃掉(49%)、用于身体其他部位(38%)、继续于脸上使用(25%)等。
未开封且储存恰当的护肤品在保质期/使用期限(shelf life/expiry date)内,品质应没有问题。倘若护肤品过了保质期/使用期限,则可能会变质甚至滋生细菌,继续使用可能会刺激眼晴和皮肤,引起痕痒、红肿甚至发炎等不良反应。消费者使用购买已久的护肤品前,宜先检查产品有否过期,如发现产品有异味、油水分离、有沉淀物等变质迹象,便应将产品弃掉,以免使用后引起皮肤过敏。最理想的做法是按照个人的护肤习惯,购入适量的护肤品,避免不必要的「囤货」而白白浪费金钱,同时亦不符合环保原则。
除了留意保质期/使用期限,消费者亦要留意护肤品开封后的使用期(period after opening,简称PAO)。厂商考虑到护肤品中的防腐剂效能,以及护肤品在实际使用时有微生物污染和滋生的可能,因此部分产品会另外说明护肤品开封后的使用期。虽然用家的个人卫生习惯及储存环境亦有机会缩短产品的寿命,例如使用前没有清洁双手、用手指直接接触护肤品、用后没有关紧瓶盖、存放于高温或潮湿的环境等,但纪录首次开封日期仍有助于提醒自己尽量在开封后的使用期内用完,并避免使用已过期的护肤品。惟调查结果显示,仅2成受访者有纪录护肤品首次开封日期的习惯,反映大部分消费者容易忽略护肤品打开后的使用期。
近6成受访者有留意面部护肤品标签
面部护肤品的安全备受大众关注。受访者较关注护肤品会否对皮肤造成负面影响(66%)、是否含致癌物质(56%)、是否符合国际或本地安全规定(49%),以及产品来源地是否可靠(37%);另有少数受访者(20%)关注产品标示的使用方法是否清晰。
本会过去不时测试市面上的面部护肤品,曾于2018年测试市面60款洁面产品,发现其中9款检出可致敏防腐剂;而2017年测试市面上40款声称具保湿功效的片装面膜,发现半数面膜样本检出或可令皮肤过敏的防腐剂。护肤品标签上的成分列表对消费者衡量是否选用该护肤品至关重要,惟现时本港法例并无规定护肤品和化妆品必须列出详细的成分列表和可致敏物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皆有留意护肤品标签的习惯,近6成(57%)受访者表示多数会留意或一定会留意,约3成(29%)会间中留意。
另外,受访者普遍认为面部护肤品标签的资讯仍有待改善,包括详尽的成分资讯(52%)、标示有效期(50%)、以中文或英文标示(46%)、标示使用方法(38%),以及警告字句要显眼(35%)。本会建议当局参照欧盟相关条例,规定护肤品若含有指定可致敏香料成分及高于特定浓度时,须在成分列表上列明,同时亦呼吁制造商及供应商提高产品资讯透明度,在产品上详细标列成分,让消费者知所选择。
至于表示多数不会,或一定不会留意护肤品标签的受访者(占14%),其原因包括不明白标签内容(42%)、认为护肤品的使用方法简单(33%)、因标签未有以中文或英文标示(15%),以及认为标签的资讯没有用(11%)。消费者选购护肤品时,除了因应个人肤质及需要,亦宜挑选有清楚标示成分及使用期限等资料的护肤品。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1成(12%)受访者认为自己了解哪些护肤品成分容易致敏,或易使皮肤出现不良反应。表一综合了有机会刺激皮肤或令皮肤出现不良反应的护肤品成分,消费者(特别是敏感皮肤、湿疹患者或皮肤有伤口的人士)选购护肤品时宜多加留意产品是否含有关成分和列表上的「排名」,一般而言,排名越前,代表该成分所占的比例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