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慎用即棄洗面巾 免破壞環境

慎用即棄洗面巾  免破壞環境

多用途即棄洗面巾近年深受歡迎,這類洗面巾不少標榜可代替毛巾洗面,又稱可用於卸妝、潔膚或作嬰兒護理。這些洗面巾的材料是甚麼?部分聲稱可生物降解或自然分解,屬環保產品,是否可信?現時歐洲多國已禁用棉花棒或即棄餐具等塑膠產品,而本港處理都巿廢物的堆填區快將不敷應用,消費者應如何選擇和使用此類洗面巾才可達致可持續消費?

對環境的影響

生產耗費大量資源:即棄洗面巾雖然較衞生方便,但如果每天都用洗面巾,即使每天只用1張,積少成多,在不知不覺間便會製造大量的家居垃圾,增加環境負荷。由於製造洗面巾的物料主要是不織布,當中所用的纖維包括植物或再生纖維,例如棉或人造絲,於生產過程都需用上不少地球資源;以棉花為例,生產過程需用上大量清水,1件純棉T恤一般要用2,700公升水;人造絲的原料來自木材及農產品的纖維,製造人造絲的工序也耗用不少能源、化學物質和產生不少污染物。洗面巾用完即棄,卻用上大量地球資源生產,加上棉或人造絲一般可製造較耐洗的衣服、毛巾或其他家居用品,相比下如使用即棄洗面巾未免浪費。棄置的洗面巾又不能回收及循環再造,只可循家居廢物途徑收集,然後運往堆填區處理。

 

運往堆填區難降解:雖然有即棄洗面巾聲稱可生物降解或自然分解,但本港主要以堆填方式處理都巿廢物,在缺乏氧氣的環境,及不適合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條件下(例如溫度、濕度和酸鹼值等因素),即使天然纖維仍可被厭氧的微生物降解而產生甲烷(methane)氣體及其他有機物質,卻不像在有氧氣的條件下能在短時間之內降解。此外,甲烷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短期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所以各國現時都致力於減少甲烷的排放。

 

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綠色指引,該會認為對於通常以堆填或焚化方式處理的物品的可降解聲稱屬不恰當,因這些處理方式不具備物品在1年內出現完全降解的條件。外地有研究顯示,有消費者以為產品標示可生物降解而將之棄於野外,其實此舉反而會影響生態環境。

 

從可持續消費的角度出發,消費者首應盡量避免使用即棄產品。若有需要使用即棄洗面巾,例如出外旅行或為照顧嬰兒或長者較敏感的皮膚,消費者宜檢視產品的成分標籤,選擇標示含全天然或再生纖維成分的產品。從日常生活實踐源頭減廢,較將垃圾分類和回收再造,更能有效保護環境,即棄洗面巾宜慎用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