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半数便携杀菌消毒器紫外线属高危 小心损害皮肤及眼睛

细菌及病毒可在物件表面长时间存活,若触摸过有细菌或病毒依附的物件表面后再触摸口、鼻或眼,或有可能因此而受到感染。故此,自新冠肺炎爆发后,除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外,市场上亦涌现了不少紫外线杀菌消毒器,声称可为手机、手表、耳机、甚至是门柄、升降机按掣、厕所板等进行消毒。而部分产品更声称能瞬间杀灭细菌及病毒,备受消费者青睐。为了让消费者了解此类产品的实际效能,本会拣选并测试了市面上8款较常见的便携紫外线(UVC)杀菌消毒器,售价由$220至$1,480,评估其安全程度及杀菌消毒效能。

UVC消毒原理

紫外线(Ultraviolet(UV)radiation)是一组带有高能量而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波长(wavelength)介乎100至400纳米(nm),波长愈短,所具能量愈大。紫外线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及短波紫外线(UVC)。详情见表一:

 

表一:各种自然紫外线的波长及特性
 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短波紫外线(UVC)
波长范围315至400nm280至 315nm100至 280nm
特性可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穿透玻璃进入室内及车内,使人体晒黑。过量接触可导致皮肤老化及催生皱纹。严重的更会引起皮肤癌。大多数被大气层吸收,只有少数可到达地球。会破坏皮肤的DNA,引致皮肤晒伤,严重的更会引起皮肤癌。完全被大气层隔滤,无法到达地球。

 

纵然太阳的UVC不会到达地球,部分人造光源如电焊、杀菌灯等,仍可产生UVC。UVC是波长最短但能量最高的一种紫外线,亦是最危险的。根据海外研究资料,波长为280nm以下的UVC能破坏细菌及病毒的DNA或RNA分子结构,使其死亡、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UVC杀菌消毒技术常见用于抑制食水、空气和物件表面中的细菌和病毒。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高级讲师汤兆升博士指UVC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眼睛和皮肤。不过,UVC的穿透能力不高,大部分UVC会被人体表层死皮吸收,若剂量不高,对皮下组织的影响较少;但对于细小细菌和和病毒,UVC就能穿透它们,并有足够能量破坏其遗传物质,导致其死亡或不活跃。人体长时间或高剂量接触UVC可造成光性角膜炎(类似雪盲症),或导致皮肤红肿或溃疡。而一般都认为偶然接触过量的UVC,对人体的影响属于短暂。虽然UVC的能量可以对皮肤造成长远的伤害,惟现时也有没有数据显示使用UVC消毒会增加患皮肤癌等疾病的风险。不过,使用UVC消毒时仍然要注意短时间过量照射造成的急性身体问题,避免照射人体,特别是眼睛。

 

香港医学会会董及皮肤专科医生陈厚毅提醒,UVC的致癌风险或许低于UVA及UVB,但不能忽视过量或长期接触UVC仍有可能增加患皮肤癌的机会。此外,部分UVC灯或会同时放射出小量的UVB,积累性接触UVB长远亦有可能增加患上白内障或皮肤癌的风险。

衞生署指出,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可能对皮肤及眼睛造成伤害。

皮肤

  • 老化及皮肤癌: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加速皮肤老化,并增加患皮肤癌的机会。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紫外线(包含UVA、UVB及UVC)归类为第1组,即是令人类致癌的物质(Carcinogenic to Humans)。
  • 皮肤发红(Erythema):一般称为「晒伤」,是指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一段时间后发红,一般在数日内会逐渐消失。严重晒伤可能会出现水泡和皮肤脱落。

眼睛

  • 光性角膜结膜炎(Photokeratoconjunctivitis):当眼睛过度暴露于紫外线,结膜和角膜会出现急性发炎,导致眼疼和流泪等症状,但一般情况可以复原。
  • 白内障(Cataract):长期接触紫外线,可增加患白内障的风险。

消费者需留意并非所有物件都适合以紫外线照射的方式消毒,较需关注的是塑胶产品,尤其是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橡胶等产品若长时间受到UVC照射,或会加速材质的老化,如变形、变脆、颜色改变等。汤博士认为,UVC穿透力不高,因此,UVC造成物体「内部」质料改变,出现整体老化或变脆等机会不大。不过,紫外线也有可能令塑胶表面变质、墙身油漆、照片、衣物、布料等表面出现颜色变化。此外,消费者也应该避免以UVC照射植物,以免影响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