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半数便携杀菌消毒器紫外线属高危 小心损害皮肤及眼睛

细菌及病毒可在物件表面长时间存活,若触摸过有细菌或病毒依附的物件表面后再触摸口、鼻或眼,或有可能因此而受到感染。故此,自新冠肺炎爆发后,除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外,市场上亦涌现了不少紫外线杀菌消毒器,声称可为手机、手表、耳机、甚至是门柄、升降机按掣、厕所板等进行消毒。而部分产品更声称能瞬间杀灭细菌及病毒,备受消费者青睐。为了让消费者了解此类产品的实际效能,本会拣选并测试了市面上8款较常见的便携紫外线(UVC)杀菌消毒器,售价由$220至$1,480,评估其安全程度及杀菌消毒效能。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全部样本的紫外线的波长皆在UVC的波长范围内,并与其声称吻合。此外,「AMAZINGTHING」(#2)、「59S」(#5)、「Momax」(#7)及「essGee」(#8)有部分紫外线的波长在UVA及/或蓝光的范围内。

6款存在对人体产生伤害的风险

现时国际上未有专为便携紫外线杀菌消毒器而设的安全标准,故本会参考空气清新机的国际标准IEC 60335-2-65中有关紫外线装置的辐射要求,量度使用各样本时其周边位置的紫外线辐照量,以评估样本会否有机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根据标准的要求,距离样本周边300mm的位置,波长为200至280nm的紫外线,其辐照量不应超过0.003W/m2;而波长为250至400nm的紫外线,其辐照量则不应超过1mW/m2

 

4款消毒盒样本于正常使用下(关上盒盖下启动样本),未有量得任何紫外线辐照量。由于考虑到用者有机会于消毒进行时意外打开盒盖,技术人员亦于该情况下进行测试。「inno3C」(#1)及「Hedonic」(#3)的紫外线灯会于盒盖被完全打开时自动关掉;惟「Lexuma」(#4)于盒盖完全打开时,其紫外线灯仍然开启,结果量得的紫外线辐照量高于标准的上限。

 

此外,「AMAZINGTHING」(#2)的紫外线灯设于盒盖并可移离消毒盒作手持使用,故此亦以手持模式进行测试。手持式的紫外线消毒装置不属密闭式设计,放射的紫外线不会被遮蔽,故#2与其余4款手持式样本量得的紫外线辐照量都高于标准的上限(详细结果见样本比较)。

为评估样本的紫外线对皮肤及眼睛的危害程度,参考国际标准IEC 62471进行测试。技术人员于距离样本200mm的位置量度其有效辐照量(Effective Irradiance),并按标准规定的限值,将样本分为豁免级、低危害、中等危害及高危害级别。结果显示,「AMAZINGTHING」(#2)(于手持模式下)、「59S」(#5)、「Prime Tech」(#6)及「Momax」(#7)为高危害级别,皮肤及眼睛短时间暴露在此等产品放射的紫外线下,有机会引致灼伤或损害;「Lexuma」(#4)及「essGee」(#8)则为中等危害级别,皮肤及眼睛受此等产品的紫外线照射或会造成生理不适或热不适之反应,惟不会引起损害。

 

暴露于过高水平的紫外线下可能会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惟具体危害程度亦取决于紫外线的波长、强度和暴露时间。根据IEC 62471标准及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建议,人体8小时暴露于紫外线(波长180-400nm)的限值是30J/m2。若人体暴露于产品发出的紫外线低于ICNIRP所订的暴露限值,一般预期对人体没有急性不良反应,并且基于现有证明,亦没有明显的延迟效应风险。本会参考这个限值和量得的有效辐照量计算出各样本的暴露时限(permissible time of exposure)。

 

在距离样本200mm的情况下,4款被评为高危害级别的样本(#2、#5、#6及#7)的暴露时限由30秒至12.8分钟。其中#6的时限最短,皮肤和眼睛若暴露在该样本放射的紫外线下30秒,即有可能超过ICNIRP所订的限值。距离样本愈近,有效辐照量会愈大,时限亦会愈短。若人体近距离触及产品的紫外线,即使是极短时间(三数秒),也有机会伤害皮肤或眼睛。

 

因此,紫外线消毒器应小心使用,任何情况下射出的紫外线不可触及眼睛和皮肤,尤其是使用手持式的产品,无论是用者或周围的人都须与紫外线光源保持距离、不可向光源凝视;产品亦必须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免致儿童拿来把玩,将产品照向自己或玩伴眼睛及皮肤,造成意外。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紫外线会刺激皮肤和眼睛,并警告消费者不要使用这类产品来消毒双手,或人体任何部位的皮肤。

紫外线杀菌消毒器都应有安全防护设计以降低用者暴露于过量紫外线下的风险。消毒盒样本的紫外线灯一般置于盒内,于正常使用下,用者眼睛及皮肤不会接触到盒内放射的紫外线。

 

全部手持式样本亦具有安全感应装置,当样本向上或倾斜至特定角度时,其紫外线灯便会自动关闭,以避免使用者或其周围的人被紫外线直接照射。

 

此外,4款消毒盒样本及「essGee」(#8)都有预设的操作时间,并低于其暴露时限。「Prime Tech」(#6)可让用者自行设定操作时间(分别为5、10及15分钟),但其可设定之时间却远高于其暴露时限(30秒)。

市面上部分紫外线消毒器为加强效能,或会同时产生臭氧,以利用臭氧对紫外线照射不到的位置进行消毒。若在密闭空间的空气含高浓度臭氧,可能会刺激呼吸系统。本会参考国际标准IEC 60335-2-65,在密闭环境中,于距离样本5厘米的位置量度其产生的臭氧浓度,结果全部样本量得的臭氧浓度都远低于标准的上限。

产品的杀菌消毒效能一向是消费者关注的项目,因此,本会参考内地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中有关紫外线消毒器对物件表面上细菌的杀灭及病毒的抑制作用的试验方法,评估各样本的杀菌消毒效能。试验是模拟样本于平滑、无污染物的物件表面的部分位置的消毒效果,而非模拟样本于整件物件的消毒效果以及实际使用情况,例如被消毒物件表面非平滑、或有灰尘/油脂、物件有重叠位置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物件表面亦有机会同时依附多于一种,甚至多种细菌及病毒。而不同种类的细菌、病毒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亦不同。是次试验所得的细菌及病毒消除率都是在实验室环境下以特定条件及针对试验细菌及病毒而得,未必等同实际使用时的表现。因此,试验结果只宜作样本间的效能比较。

 

技术人员分别以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及甲型流感病毒H1N1(Influenza A H1N1)作为试验菌种及病毒,并按规范的要求将试验细菌液及病毒悬液滴加于10mmx10mm的玻璃片上。然后将玻璃片置于消毒盒样本内或手持式消毒装置样本下的中央位置直接进行照射。试验距离及时间是按样本的包装或说明书上的声称/建议资料而定。每款样本均会进行3次试验,而每次只会试验一种细菌或病毒。此外,在不开启样本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同时制备相同的试验细菌及病毒玻璃片作为阳性对照计数,以检测及计算细菌或病毒的自然消除率。

大部分样本于杀菌试验表现理想

4款杀菌率达或超过99.9%

技术人员于完成杀菌试验后,取出菌液玻璃片并数算存活试验细菌数量,透过比较阳性对照计数,计算试验细菌的减少幅度,得出样本的细菌杀灭率。

 

试验结果显示,4款样本包括「inno3C」(#1)、「AMAZINGTHING」(#2)、「Lexuma」(#4)及「59S」(#5)对付2种试验细菌的平均杀灭率都达或超过99.9%,杀菌表现理想。其中#1于较长的试验时间(30分钟)的平均杀菌率更超过99.99%。「Prime Tech」(#6)的金黄葡萄球菌及克雷伯氏肺炎菌平均杀灭率亦分别达或超过99.94%及99.69%,杀菌表现亦不俗。余下的3款样本包括「Hedonic」(#3)、「Momax」(#7)及「essGee」(#8)的杀菌表现则稍逊,对付2种试验细菌的平均杀灭率由97.52%至98.93%,略低于其声称的杀菌效能。

抑制病毒表现极悬殊

1款抑制流感病毒效能低

同样地,技术人员于完成试验后取出病毒悬液玻璃片,并放入含细胞溶液的试管中,以病毒感染滴度的检定方法,评估样本抑制试验病毒的活性(即消除病毒感染性)的效率。

 

2款手持式消毒装置样本,包括「59S」(#5)及「Prime Tech」(#6)在消除流感病毒H1N1的感染力表现优异,试验病毒于特定距离及时间被照射后,其病毒感染性平均减少了超过了99.99%,有效地抑制了流感病毒H1N1的活性。「AMAZINGTHING」(#2)经过预设的3分钟操作时间后,平均可抑制96.82%的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inno3C」(#1)经过18分钟及30分钟的操作时间后,亦分别平均可抑制93.62%及98.85%的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表现亦算不错。余下4款样本(#3、#4、#7及#8)的表现则相对逊色,试验病毒的活性平均只抑制了14.97%至87.01%,而当中「essGee」(#8)在照射试验病毒10秒后(距离为5cm),具感染性病毒数量的平均减幅只有14.97%,对试验病毒的消毒效果未如理想。

 

按是次的试验结果,样本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及照射时间均影响其杀菌消毒效能表现。产品的紫外线强度愈高,愈能于短时间内有效杀菌及消除病毒。由于一般消费者都期望所选用的消毒产品于短时间内发挥有效的消毒作用。因此,样本的整体杀菌消毒评分亦考虑其试验时间。

UVC消毒实际效能取决于多个因素

纵然UVC是具有杀菌消毒的能力,而部份样本于试验中亦表现不俗。但结果只反映样本于特定试验条件下的杀菌或消除病毒表现。事实上,在实际使用时,物件表面的消毒效果受多个因素影响,很可能不及试验中达致的效果。

 

汤博士表示,UVC的穿透力低,不能穿透实物,大部分UVC会被塑胶和玻璃吸收,因此只可用于表面消毒。若物件有重叠位置,被遮蔽的地方即无法被UVC消毒。此外,若被消毒的物件的表面有灰尘、油脂、皮肤的皮屑等污染物,其实际消毒效果亦可能受影响。

 

一般而言,UVC消毒用于平滑及无孔的表面才有较理想的消毒效果。由于细菌及病毒或会潜藏于缝隙或纤维间,未能直接受UVC照射,故UVC消毒技术如应用于一些表面粗糙或有细孔的物件上,其消毒效能亦会较低。利用此类产品消毒表面不平的物件时,要尽量贴近被消毒物件,并停留一定的时间,才可得到较佳的消毒效果。为了安全等因素,市场上部分手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功率甚低,若使用时距离不够近、或没有足够的照射时间,物件都很可能未能完全消毒。延长照射/操作时间或会对消毒效果有帮助,但使用时间过长则不方便,亦有过量接触紫外线的风险。

 

无论是消毒盒或是手持式消毒装置,其照射范围均有限,而消毒盒内可能会有「死角位」,当物体的某些位置不在「有效照射范围」时,所接收的UVC剂量会较少,有机会出现消毒效果不佳的情况。若使用手持式消毒装置消毒大面积物品时(例如电脑键盘、平板电脑、门柄或衣物外套等),由于需逐小范围进行照射消毒,有机会遗漏了一些范围,用者又可能会因为没有耐性,只是随意把消毒器轻轻扫过物件表面,以至照射时间不够,或距离不够近而未能达到消毒效果,造成错误的安全感。此外,衣物外套所涉及的折叠位甚多,纤维间亦多空隙,此等位置都未必能被UVC照射。其实UVC只能消灭病原体,不可除污。若物件有明显的污垢及其材质许可的话,例如是手机屏幕,用一般的清洁及消毒方法例如用浓度约75%的酒精或稀释漂白水抹拭,既快捷又全面,也不怕遗漏消毒任何罅隙。

紫外线灯的寿命随时间下降

由于紫外线为非可见光,产品发出的可见光线其实并不能反映其紫外线强度,即使紫外线的强度已随使用时间而减弱,也难以察觉。若产品因长时间使用致其紫外线灯强度不足以用作消毒,用者有可能将未被彻底消毒的物品,误认为已完成杀菌消毒而加以使用。产品的资料上应标示紫外线灯的使用寿命。而用者亦宜定期清洁紫外线灯管或LED表面上的污垢,以免影响其照射强度。

市场上便携紫外线杀菌消毒器品牌和款式林林总总,汤博士提醒消费者这类产品质素参差,也有可能是鱼目混珠,产品放射出的不是 UVC 而是UVA,甚至只是紫光。无论是使用不当导致效能下降,或是使用了没有实际消毒功效的产品,都有机会造成虚假的安全感觉。

参考IEC TR62471-2的指引检视样本的包装、标签资料及说明书。惟全部样本都未有按指引的要求标示相关的危害级别。警告字句方面,除#4外,其余样本的包装、产品标签或说明书都有标示「切勿直接照射皮肤或眼睛」、「不可直视紫外线」等字句。

 

消毒盒样本(#1至#4)的说明书/产品上都未有提醒用者切勿于消毒进行时打开盒盖。#3、#4及#5的说明书及/或警告字句只有英文。#8的中文说明书有列明建议操作距离,惟英文说明书却欠缺此项。产品资料方面,只有#4、#5及#7有标示紫外线灯的寿命;#5及#8则未有提供紫外线灯功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