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细数干香菇家族
解构营养、食用宜忌

细数干香菇家族 
解构营养、食用宜忌

干香菇由香菇干制而成,是中式家常菜的常见食材,可为餸菜增添独特的鲜味。长久以来,干香菇被视为佳节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亦是节日的送礼佳品。本文将分析干香菇的营养成分及食用的注意事项,另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真菌学博士邓铭泽先生介绍香菇的分类、拣选和浸发干香菇的贴士等,供消费者参考。

香菇知多点

香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内地被称为「香菇」,在香港常被统称为「冬菇」,而在日本则被称为「椎茸」(シイタケ,shiitake)。这些名称所指的均是同一种食用菇类,其学名为 Lentinula edodes

 

由于产地和生长环境的不同,香菇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天气影响,菇面会出现龟裂,形成不同程度的白色花纹。因此,香菇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品种,例如天白花菇、茶花菇、花寸菇和香信等。

 

新鲜香菇带有泥土气味,甚至含有类似洋葱和卷心菜的气味。这些气味主要来自于香菇中的挥发物,例如1-辛烯-3-醇(1-octen-3-ol)和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香菇经干燥后,环状硫化合物例如1,2,4-三硫杂环戊烷(1,2,4-trithiolane)的含量会增加,同时鸟苷酸(5'-GMP)和香菇素(lenthionine)的含量也会显著提高。因此,干香菇相比新鲜香菇,味道更加浓郁,香气也更深邃、醇厚,带有「森林」般的清新香气,其风味更有层次感;加上干香菇的保质期也较新鲜香菇长,故香菇较常以干燥状态食用。

天白花菇

天白花菇

天白花菇是在低温、干燥以及日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孕育而成。由于其菌盖表层和菌肉的发育程度不一,以致菇面出现深刻而分明的龟裂,形成独特的白色花纹,因而得名。这种花菇体积较大,质地较厚,是香菇家族中最珍贵的品种。在每年的香菇产量中,仅有约5%能够成为天白花菇,因此非常稀有,价值相对较高。天白花菇肉质软滑爽口,菇味浓郁,广受食客喜爱。

茶花菇

茶花菇

天白花菇生长期间,如遇上雾水或微雨,菇面的龟裂程度会减弱,表面没那么凹凸不平,白色花纹较少,且啡色的部分被雨水冲淡呈现茶色,便成为茶花菇。虽然茶花菇不如天白花菇那样圆大,但其口感仍然软滑爽口,略带烟韧,菇香也十分浓郁,加上其价格相对实惠,因此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冬菇

 

冬菇

冬菇也是香菇的一种。它们在日夜温差较少及高湿度的稳定环境中孕育而成。在这种条件下,菌盖表层和菌肉的发育程度不会因外在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龟裂,因此不会出现龟裂纹。根据厚度的不同,冬菇可以分为厚冬菇和薄冬菇。「厚冬菇」或「厚菇」的菌盖厚度约为1厘米至2厘米,从侧面看较厚身,菌伞边缘明显向内卷曲。其肉质厚实、细滑,带有少许烟韧感,菇味浓厚,通常需要较长的炆煮时间才能入味。相对而言,「薄冬菇」或「薄菇」的厚度则少于1厘米,表面没有明显的花纹。薄冬菇的香气较为清淡,肉质较厚菇软滑易嚼,较快被煮熟,炆煮半小时即可入味。

花寸菇

花寸菇

花寸菇是体积较细小的花菇,菌伞在一寸(约3.7厘米)以下,表面拥有明显的白色和茶色龟裂花纹,外观精致。花寸菇虽小,但菇体有一定的厚度,肉质爽口且富有嚼劲。香味纵然不及茶花菇和天白花菇般浓郁,但仍有其独特的清新香气。由于体积小巧,方便进食,花寸菇一向深受厨师和美食爱好者的青睐,是许多家庭和餐厅常用的食材。

 

香信

香信

香菇在生长期间,如果天气突然回暖,持续十多天气温超过20℃,它们便会迅速成长,菌伞完全展开,变得薄身扁阔,大如半只手掌,成为香信。香信的菇面没有龟裂花纹,颜色浅淡如茶,菇脚则细长,运输时容易断裂。香信的质量相对较低,肉质松软且带有烟韧感,菇香不太明显。不过,切开后会散发出独特的清幽香气,适合切丝炒菜或用于蒸鱼。

外观

挑选干香菇时,可选表面稍有光泽、完整无损的香菇。干香菇的菌伞应该厚实不易碎,伞下的菌褶应该是干燥且形状完整的。避免选择有霉斑、湿斑或虫蛀痕迹的干香菇。

颜色

优质的干香菇有均匀的深啡色,花菇啡色部分少、白色部分多。以下特征可能表示香菇的干燥过程不佳或已存放过久,应避免挑选:

干香菇的颜色

气味

干香菇应该有浓郁的木质和泥土香气。如果干香菇有霉味或异味,可能表示质量不好或贮存不当。

烹调前,干香菇需要适当浸泡,以回复口感和风味:

 

  1. 先以清水轻轻冲洗干香菇的表面,去除灰尘和杂质。
  2. 再将干香菇放入一个大碗中,加入室温或稍微温暖的水,以完全复盖香菇。
  3. 浸泡30分钟至2小时,具体浸泡时间取决于干香菇的大小和干燥程度。
     

小秘诀:为确保干香菇能充分吸水,建议在浸泡过程中适当搅拌。浸泡后,当干香菇变得柔软时,可以用刀削掉蒂部,使食用时口感更佳。

浸发干香菇的注意事项

 

 

(资料由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真菌学博士邓铭泽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