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細數乾香菇家族
解構營養、食用宜忌

細數乾香菇家族 
解構營養、食用宜忌

乾香菇由香菇乾製而成,是中式家常菜的常見食材,可為餸菜增添獨特的鮮味。長久以來,乾香菇被視為佳節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亦是節日的送禮佳品。本文將分析乾香菇的營養成分及食用的注意事項,另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真菌學博士鄧銘澤先生介紹香菇的分類、揀選和浸發乾香菇的貼士等,供消費者參考。

香菇知多點

香菇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在內地被稱為「香菇」,在香港常被統稱為「冬菇」,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椎茸」(シイタケ,shiitake)。這些名稱所指的均是同一種食用菇類,其學名為 Lentinula edodes

 

由於產地和生長環境的不同,香菇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受天氣影響,菇面會出現龜裂,形成不同程度的白色花紋。因此,香菇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品種,例如天白花菇、茶花菇、花寸菇和香信等。

 

新鮮香菇帶有泥土氣味,甚至含有類似洋蔥和捲心菜的氣味。這些氣味主要來自於香菇中的揮發物,例如1-辛烯-3-醇(1-octen-3-ol)和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香菇經乾燥後,環狀硫化合物例如1,2,4-三硫雜環戊烷(1,2,4-trithiolane)的含量會增加,同時鳥苷酸(5'-GMP)和香菇素(lenthionine)的含量也會顯著提高。因此,乾香菇相比新鮮香菇,味道更加濃郁,香氣也更深邃、醇厚,帶有「森林」般的清新香氣,其風味更有層次感;加上乾香菇的保質期也較新鮮香菇長,故香菇較常以乾燥狀態食用。

天白花菇

天白花菇

天白花菇是在低溫、乾燥以及日夜溫差較大的環境中孕育而成。由於其菌蓋表層和菌肉的發育程度不一,以致菇面出現深刻而分明的龜裂,形成獨特的白色花紋,因而得名。這種花菇體積較大,質地較厚,是香菇家族中最珍貴的品種。在每年的香菇產量中,僅有約5%能夠成為天白花菇,因此非常稀有,價值相對較高。天白花菇肉質軟滑爽口,菇味濃郁,廣受食客喜愛。

茶花菇

茶花菇

天白花菇生長期間,如遇上霧水或微雨,菇面的龜裂程度會減弱,表面沒那麼凹凸不平,白色花紋較少,且啡色的部分被雨水沖淡呈現茶色,便成為茶花菇。雖然茶花菇不如天白花菇那樣圓大,但其口感仍然軟滑爽口,略帶煙韌,菇香也十分濃郁,加上其價格相對實惠,因此非常受消費者歡迎。

 

 

冬菇

 

冬菇

冬菇也是香菇的一種。它們在日夜溫差較少及高濕度的穩定環境中孕育而成。在這種條件下,菌蓋表層和菌肉的發育程度不會因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而產生龜裂,因此不會出現龜裂紋。根據厚度的不同,冬菇可以分為厚冬菇和薄冬菇。「厚冬菇」或「厚菇」的菌蓋厚度約為1厘米至2厘米,從側面看較厚身,菌傘邊緣明顯向內捲曲。其肉質厚實、細滑,帶有少許煙韌感,菇味濃厚,通常需要較長的炆煮時間才能入味。相對而言,「薄冬菇」或「薄菇」的厚度則少於1厘米,表面沒有明顯的花紋。薄冬菇的香氣較為清淡,肉質較厚菇軟滑易嚼,較快被煮熟,炆煮半小時即可入味。

花寸菇

花寸菇

花寸菇是體積較細小的花菇,菌傘在一寸(約3.7厘米)以下,表面擁有明顯的白色和茶色龜裂花紋,外觀精緻。花寸菇雖小,但菇體有一定的厚度,肉質爽口且富有嚼勁。香味縱然不及茶花菇和天白花菇般濃郁,但仍有其獨特的清新香氣。由於體積小巧,方便進食,花寸菇一向深受廚師和美食愛好者的青睞,是許多家庭和餐廳常用的食材。

 

香信

香信

香菇在生長期間,如果天氣突然回暖,持續十多天氣溫超過20℃,它們便會迅速成長,菌傘完全展開,變得薄身扁闊,大如半隻手掌,成為香信。香信的菇面沒有龜裂花紋,顏色淺淡如茶,菇腳則細長,運輸時容易斷裂。香信的質量相對較低,肉質鬆軟且帶有煙韌感,菇香不太明顯。不過,切開後會散發出獨特的清幽香氣,適合切絲炒菜或用於蒸魚。

外觀

挑選乾香菇時,可選表面稍有光澤、完整無損的香菇。乾香菇的菌傘應該厚實不易碎,傘下的菌褶應該是乾燥且形狀完整的。避免選擇有霉斑、濕斑或蟲蛀痕跡的乾香菇。

顏色

優質的乾香菇有均勻的深啡色,花菇啡色部分少、白色部分多。以下特徵可能表示香菇的乾燥過程不佳或已存放過久,應避免挑選:

乾香菇的顏色

氣味

乾香菇應該有濃郁的木質和泥土香氣。如果乾香菇有霉味或異味,可能表示質量不好或貯存不當。

烹調前,乾香菇需要適當浸泡,以回復口感和風味:

 

  1. 先以清水輕輕沖洗乾香菇的表面,去除灰塵和雜質。
  2. 再將乾香菇放入一個大碗中,加入室溫或稍微溫暖的水,以完全覆蓋香菇。
  3. 浸泡30分鐘至2小時,具體浸泡時間取決於乾香菇的大小和乾燥程度。
     

小秘訣:為確保乾香菇能充分吸水,建議在浸泡過程中適當攪拌。浸泡後,當乾香菇變得柔軟時,可以用刀削掉蒂部,使食用時口感更佳。

浸發乾香菇的注意事項

 

 

(資料由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真菌學博士鄧銘澤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