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食在香港
需求为导向的发展
照护食是指透过各种烹调及处理方法,将食物调整形态和软硬程度、饮品则调至合适的杰度,以供吞咽及咀嚼困难患者享用。照护食的制作旨在让患者能安心进食,同时保留食物的色香味,令他们可以有尊严地进食。
照护食一词结合了多重含意:冀望让吞咽困难患者在爱与关怀的大前提下「有啖好食」。照护食并非只关注烹调技巧及所炮制的食品是否易于吞咽,食品制作者亦需怀有一颗关爱的心,了解用家,包括患者及照顾者的真正需要,透过烹调及享用美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每位吞咽困难患者重拾进食的喜悦。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加上基于时间和成本的考量,部分吞咽困难患者能享用的餐点往往卖相欠佳、味道单一。这不但影响他们的食欲和营养吸收,甚至令吞咽困难患者因抗拒进食而陷入恶性循环。根据社联于2019年进行的「照护食的使用现况及需求调查」,超过五成个人照顾者指出,吞咽困难患者常会基于食物卖相不佳而不想进食;同时亦发现院舍及家居照顾者均期望市场上能就食物的软硬度及营养成分等各方面,提供更清晰的标准及指引,以便他们选择合适的照护食。
甚么是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指在吞咽过程中未能顺利进食。患者可能会在饮食、吞唾液或药物时遇到困难。
吞咽困难常见成因
- 中风
- 柏金逊症
- 认知障碍症
- 鼻咽癌
- 脑损伤
- 胃酸倒流
- 手术和治疗后的副作用(如:肌肉纤维化、改变吞咽管道结构的手术等)
进食前后症状
- 吞咽疼痛
- 咳嗽、气喘、清喉咙或有痰声
- 口腔内有食物残留,发出异味 (口气)
- 食物或饮料从口中流出
- 需要吞咽数次才能吞下食物
- 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很费力地咀嚼或吞咽
- 进食时有食物哽在喉咙的感觉,「不上不下」
- 吞咽后声线变得混浊不清
注: 若进食时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快求医作进一步检查,及早治疗。
《照护食标准指引》
社联于 2023 年联同香港中文大学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学吞咽研究所,参考「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IDDSI),并结合科学数据及本地饮食文化,制定统一、清晰的《照护食标准指引》。这套标准不仅提供具体描述,更针对香港的日常餐饮(如粥粉面饭、点心等)提出合适的做法,让院舍、餐饮业及家庭都能依循,改善食物软硬度、营养及卖相,提升产品与服务质素。
《照护食标准指引》为吞咽困难患者、照顾者、治疗师、院舍、食品生产商等不同界别的人士在制作及购买照护食产品时提供参考依据。在照顾层面,指引让照顾者可以掌握具体及实用的资讯,帮助他们选购合适的照护食产品,以改善及配合患者复康情况。用家在选购照护食相关产品时,可留意包装上是否有清晰的标签标示所属等级,配合个人需要选择适合的产品;同时用家亦可以根据IDDSI各等级的餐叉压力测试步骤判断食物是否符合级别标准。详细测试步骤及其他测试方法如筷子及手指测试可参考IDDSI网站:https://www.iddsi.org/standards/testing-methods
「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
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于 2016 年订立,并于2017 年出版了一套适用于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框架。框架由八个连续等级(0-7)组成,每个等级均以数字、文字描述及颜色作为区别。框架呈现两个三角形:正三角形(尖端向上的)为饮品等级;倒三角形(尖端向下的)为食物等级。愈高等级,代表食物的大小、硬度、「杰」度愈高(或是饮料愈「杰」),吞咽困难患者需要有较高的咀嚼/吞咽能力才能处理。
- 食物: 等级3至7,等级7是食物的原状,而等级7和6之间有名为「7EC」的等级(easy to chew,即容易咀嚼 )。
- 等级3和4在食物及饮品的等级均有出现,等级3在食物中最稀,等级4在饮品中则最「杰」。
- 饮品: 等级0至4,等级0即普通食水的质地。
注: [1] 括号内的「杰」是广东话用字
[2] 吞咽困难患者请谘询言语治疗师,以决定进食的餐膳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