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食在香港
需求為導向的發展
照護食是指透過各種烹調及處理方法,將食物調整形態和軟硬程度、飲品則調至合適的杰度,以供吞嚥及咀嚼困難患者享用。照護食的製作旨在讓患者能安心進食,同時保留食物的色香味,令他們可以有尊嚴地進食。
照護食一詞結合了多重含意:冀望讓吞嚥困難患者在愛與關懷的大前提下「有啖好食」。照護食並非只關注烹調技巧及所炮製的食品是否易於吞嚥,食品製作者亦需懷有一顆關愛的心,了解用家,包括患者及照顧者的真正需要,透過烹調及享用美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讓每位吞嚥困難患者重拾進食的喜悅。
過去由於缺乏統一標準,加上基於時間和成本的考量,部分吞嚥困難患者能享用的餐點往往賣相欠佳、味道單一。這不但影響他們的食慾和營養吸收,甚至令吞嚥困難患者因抗拒進食而陷入惡性循環。根據社聯於2019年進行的「照護食的使用現況及需求調查」,超過五成個人照顧者指出,吞嚥困難患者常會基於食物賣相不佳而不想進食;同時亦發現院舍及家居照顧者均期望市場上能就食物的軟硬度及營養成分等各方面,提供更清晰的標準及指引,以便他們選擇合適的照護食。
甚麼是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是指在吞嚥過程中未能順利進食。患者可能會在飲食、吞唾液或藥物時遇到困難。
吞嚥困難常見成因
- 中風
- 柏金遜症
- 認知障礙症
- 鼻咽癌
- 腦損傷
- 胃酸倒流
- 手術和治療後的副作用(如:肌肉纖維化、改變吞嚥管道結構的手術等)
進食前後症狀
- 吞嚥疼痛
- 咳嗽、氣喘、清喉嚨或有痰聲
- 口腔內有食物殘留,發出異味 (口氣)
- 食物或飲料從口中流出
- 需要吞嚥數次才能吞下食物
- 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很費力地咀嚼或吞嚥
- 進食時有食物哽在喉嚨的感覺,「不上不下」
- 吞嚥後聲線變得混濁不清
註: 若進食時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盡快求醫作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
《照護食標準指引》
社聯於 2023 年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參考「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IDDSI),並結合科學數據及本地飲食文化,制定統一、清晰的《照護食標準指引》。這套標準不僅提供具體描述,更針對香港的日常餐飲(如粥粉麵飯、點心等)提出合適的做法,讓院舍、餐飲業及家庭都能依循,改善食物軟硬度、營養及賣相,提升產品與服務質素。
《照護食標準指引》為吞嚥困難患者、照顧者、治療師、院舍、食品生產商等不同界別的人士在製作及購買照護食產品時提供參考依據。在照顧層面,指引讓照顧者可以掌握具體及實用的資訊,幫助他們選購合適的照護食產品,以改善及配合患者復康情況。用家在選購照護食相關產品時,可留意包裝上是否有清晰的標籤標示所屬等級,配合個人需要選擇適合的產品;同時用家亦可以根據IDDSI各等級的餐叉壓力測試步驟判斷食物是否符合級別標準。詳細測試步驟及其他測試方法如筷子及手指測試可參考IDDSI網站:https://www.iddsi.org/standards/testing-methods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委員會(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於 2016 年訂立,並於2017 年出版了一套適用於吞嚥障礙患者的飲食框架。框架由八個連續等級(0-7)組成,每個等級均以數字、文字描述及顏色作為區別。框架呈現兩個三角形:正三角形(尖端向上的)為飲品等級;倒三角形(尖端向下的)為食物等級。愈高等級,代表食物的大小、硬度、「杰」度愈高(或是飲料愈「杰」),吞嚥困難患者需要有較高的咀嚼/吞嚥能力才能處理。
- 食物: 等級3至7,等級7是食物的原狀,而等級7和6之間有名為「7EC」的等級(easy to chew,即容易咀嚼 )。
- 等級3和4在食物及飲品的等級均有出現,等級3在食物中最稀,等級4在飲品中則最「杰」。
- 飲品: 等級0至4,等級0即普通食水的質地。
註: [1] 括號內的「杰」是廣東話用字
[2] 吞嚥困難患者請諮詢言語治療師,以決定進食的餐膳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