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認識天灸療法 扶正袪邪趕走都市病

認識天灸療法  扶正袪邪趕走都市病

鼻敏感、消化不良,以至腰頸背痛,這些都是都市人經常患上的小毛病。近年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養生,除了進食保健品以增強抵抗力外,又會接受一些中醫療法以預防疾病。天灸便是其中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中醫保健療法。坊間認為,天灸有助治療呼吸道及腸胃消化系統等疾病,然而其實際療效如何,是否人人適宜?天灸對哪些疾病有防預功效?進行天灸前需要注意甚麼?接受治療後又會否出現不適或副作用?本會參照中醫學角度,介紹天灸療法的原理和治療方法,希望讓讀者認識對這種中醫學療法。

基本原理

天灸療法是中醫針灸學中「灸法」的其中一種,又稱藥物灸、發疱灸。天灸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將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敷於患處或某些穴位,使局部皮膚充血、甚至起泡,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協調陰陽的作用,從而預防或治療疾病。

 

中醫《黃帝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和「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說法。「冬病」指一些主要在冬季較易發病或加重的疾病,這些疾病會因身體的陽氣不足,加上冬季陰盛陽衰而引起,例如慢性咳嗽、哮喘、關節冷痛、怕冷等。夏天的「三伏天灸」與冬天的「三九天灸」正是根據此原理來治病和保健的。兩者的治療機制和方法大致相同,差異在於施灸季節的不同。

 

在炎夏進行的天灸一般被稱之為「三伏天灸」,是指在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盛的日子,利用辛溫助陽藥,外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或患處,增強人體陽氣,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三伏天灸需在每年的「三伏天」進行:根據中國傳統曆法干支紀日法推算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會進行第一次天灸;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會進行第二次天灸;而在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則會進行第三次天灸。這三個庚日對應的西曆日子,每年都不盡相同。兩個庚日之間相差十天,所以每年夏季的三伏天灸療程長約三十天。

 

而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的作用主要為加強和鞏固三伏天灸的療效,對「三伏天灸」的效用延續和補充。「三九天灸」與「三伏天灸」相互配合,陰陽並調,夏養三伏、冬補三九,通過這種穴位貼藥能顯著提升人體免疫能力及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可以令療效相得益彰。

適合人士:天灸療法主要為求診人士補充陽氣,所以平常體弱多病,體質偏寒,抵抗力低,易患感冒,患有慢性肺系統疾病,或虛寒性疾病等人士都可以考慮進行天灸療法以提升自身抵抗力,減輕呼吸道敏感的徵狀,甚至減低出現敏感的機會。

 

不適合人士:孕婦以及2歲以下的嬰幼兒;哮喘急性發作期、中醫辨證屬熱證、發燒、咽喉發炎的病人;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糖尿病、肺結核病人都不適宜進行天灸療法。天灸療法亦不宜用於皮膚易過敏、有增生性瘢痕者及貼敷於皮膚創傷或潰瘍的位置。

呼吸道有關的疾病︰易患感冒者、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等。

 

腸胃消化有關的疾病︰虛寒性胃痛、慢性胃腸炎、腹瀉、消化不良、厭食等。

 

脊椎關節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膝關節炎等。

 

婦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