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认识天灸疗法 扶正祛邪赶走都市病

认识天灸疗法  扶正祛邪赶走都市病

鼻敏感、消化不良,以至腰颈背痛,这些都是都市人经常患上的小毛病。近年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养生,除了进食保健品以增强抵抗力外,又会接受一些中医疗法以预防疾病。天灸便是其中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中医保健疗法。坊间认为,天灸有助治疗呼吸道及肠胃消化系统等疾病,然而其实际疗效如何,是否人人适宜?天灸对哪些疾病有防预功效?进行天灸前需要注意甚么?接受治疗后又会否出现不适或副作用?本会参照中医学角度,介绍天灸疗法的原理和治疗方法,希望让读者认识对这种中医学疗法。

基本原理

天灸疗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灸法」的其中一种,又称药物灸、发疱灸。天灸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患处或某些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起泡,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协调阴阳的作用,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

 

中医《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冬病」指一些主要在冬季较易发病或加重的疾病,这些疾病会因身体的阳气不足,加上冬季阴盛阳衰而引起,例如慢性咳嗽、哮喘、关节冷痛、怕冷等。夏天的「三伏天灸」与冬天的「三九天灸」正是根据此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两者的治疗机制和方法大致相同,差异在于施灸季节的不同。

 

在炎夏进行的天灸一般被称之为「三伏天灸」,是指在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日子,利用辛温助阳药,外贴于人体特定的穴位或患处,增强人体阳气,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三伏天灸需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根据中国传统历法干支纪日法推算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会进行第一次天灸;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会进行第二次天灸;而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则会进行第三次天灸。这三个庚日对应的西历日子,每年都不尽相同。两个庚日之间相差十天,所以每年夏季的三伏天灸疗程长约三十天。

 

而冬天进行的「三九天灸」的作用主要为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对「三伏天灸」的效用延续和补充。「三九天灸」与「三伏天灸」相互配合,阴阳并调,夏养三伏、冬补三九,通过这种穴位贴药能显著提升人体免疫能力及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令疗效相得益彰。

适合人士:天灸疗法主要为求诊人士补充阳气,所以平常体弱多病,体质偏寒,抵抗力低,易患感冒,患有慢性肺系统疾病,或虚寒性疾病等人士都可以考虑进行天灸疗法以提升自身抵抗力,减轻呼吸道敏感的征状,甚至减低出现敏感的机会。

 

不适合人士:孕妇以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热证、发烧、咽喉发炎的病人;严重的心肺功能不足、糖尿病、肺结核病人都不适宜进行天灸疗法。天灸疗法亦不宜用于皮肤易过敏、有增生性瘢痕者及贴敷于皮肤创伤或溃疡的位置。

呼吸道有关的疾病∶易患感冒者、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等。

 

肠胃消化有关的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脊椎关节性疾病和慢性痛症: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膝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