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入侵性美容療程風險高 三思而行免美容變毀容

入侵性美容療程風險高 三思而行免美容變毀容

置身於「高清打卡」的氛圍下,愛美一族對外貌追求極至效果,美白補濕面膜等傳統美容服務或已未能滿足所需,轉趨大額花費於醫學美容。然而,消費者對醫學美容的定義以及入侵性美容技術的潛在風險認知又是否足夠?從本會接獲涉及美容注射及高能量射頻療程的個案所見,此類美容程序雖然標榜由註冊醫生進行,但有消費者接受療程後身體出現不良狀況,美容隨時變毀容,對身心造成的影響更是金錢難以彌補,現藉本文加以提醒。

總結及提示

首兩宗個案以針穿刺皮膚將化學物質注入皮膚層,但美容院推介此類針劑療程時,往往著重講解打針後塑造的面部效果,如消費者對於注射的化學物質成份未有充分認識,亦未全盤了解化學物質對身體的影響下,貿然將之打進皮膚將承受巨大風險。其次,穿刺過程有機會造成皮膚破損,如注射過程處理不當或環境設備欠衛生,均有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為美貌甘願冒險的消費者,縱使事先有心理準備承受注射過程的痛楚,卻無從估計注射後有可能出現的一切身體反應或後遺症,正如個案二事主接受注射後感到呼吸急促及作嘔,萬一消費者有潛藏的健康問題,有可能誘發其他嚴重情況危及健康。

 

個案一及個案三的事主雖然忍痛完成美容療程,但事後皮膚分別留下一排排針洞及出現水泡,這不但影響外觀,對消費者身心構成影響,更要事主花上額外時間及金錢補救,皮膚能否回復原狀亦屬未知之數。同時,三宗個案都反映了進行針劑注射及高能量療程時必須非常謹慎小心,從注入物的劑量、針刺入皮膚層的深度,以及激光能量的控制,都應由具專業資格的醫生評估和進行,否則稍有差池,有機會對身體造成永久的傷害。

 

過往本港曾發生美容公司涉及入侵性醫學程序的嚴重及致命事故,促使政府就區分醫療程序及一般美容服務作出針對性研究。以上個案僅屬投訴的冰山一角,立法監管醫學美容實刻不容緩。本會早年就香港醫療美容服務展開深入研究,報告亦作出多方面建議,包括應清晰界定醫療美容服務的定義,並且由從業員的資歷、儀器的標準,以至醫療處所和儀器操作員的資格定下法定準則和要求,這樣才能加強對消費者的保障。

  • 部分美容療程只應由註冊醫生/註冊牙醫施行:政府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於2013年11月接納其轄下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工作小組呈交的報告,當中列明涉及注射的程序、以機械或化學方法在皮膚表皮層以下進行皮膚剝脫的程序、高壓氧氣治療和漂牙,只應由註冊醫生/註冊牙醫施行。消費者可以瀏覽衞生署網頁,了解有關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的詳細內容:https://www.dh.gov.hk/tc_chi/useful/useful_medical_beauty/useful_medical_beauty.html
  • 仔細了解美容療程的詳情細節:美容療程名稱五花八門,消費者不宜只著眼於宣稱的美容效果或療程推廣優惠。如有興趣接受美容針劑注射,接受程序前消費者應向美容服務提供者要求索取有關程序的細節,包括程序將會用甚麼儀器和物料,確保自己明白與程序相關的潛在風險和併發症;並可要求提供施行程序者姓名、資歷和施行該程序的經驗等資料;如美容服務提供者轉介醫生施行程序,消費者應緊記要求美容服務提供者以書面形式提供醫生全名,讓消費者能於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名冊中(https://www.mchk.org.hk/tc_chi/list_register/doctor_list.php)核查醫生的專業資格。如有疑問,可先諮詢專業醫療意見。
  • 妥善保留單據及醫療紀錄:進行美容療程後如有不適或皮膚出現異常狀況,消費者應盡快通知美容院。美容院一般會提供一些建議補救方案,然而消費者要謹慎衡量有關方案是否安全及切實可行,如有懷疑,應先考慮諮詢專業醫療意見。消費者求診前應先與美容院磋商醫療費用,部分美容院或會安排消費者於指定醫生診所就診,如消費者欲自行選擇醫生,則要詢問清楚費用會否由美容院承擔,並以書面為證,保留相關醫療紀錄,以備有需要時作為憑據。倘若消費者與美容院交涉無果,亦可聯絡本會按個案情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