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苦瓜 纳豆 芫茜 常被人嫌弃?
原来好「有营」

苦瓜  纳豆  芫茜   常被人嫌弃?
原来好「有营」

在琳琅满目的食材世界中,有些味道或气味独特的食物总会令部分人却步,但同时亦有人视之为珍馐美食。这类「重口味」的食物,不少其实相当「有营」,今次为读者介绍3款让人又爱又怕的食物,分别是苦瓜、纳豆和芫茜。

苦瓜

苦瓜的英文有很多种叫法,例如bitter gourd、bitter melon、balsam pear等,在印度则称为karela。根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扩展园丁植物工具箱(The North Carolina Extension Gardener Plant Toolbox),苦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藤本植物,学名为Momordica charantia L.,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中的苦瓜属(Momordica),是瓜科家族的成员。日常食用的绿色苦瓜其实是未成熟的果实,质感爽脆,味道甘苦。当苦瓜渐渐成熟,其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糖分,苦味亦会减退;到完全成熟时,瓜身会呈橙黄色,质感软烂,瓜瓤种子呈鲜红色,外层带红色果膜,味道带甜,但此阶段的维他命C含量则较未成熟的苦瓜低。

苦味源自天然防御机制

有些植物为了自我保护,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以减低被动物啃食的机会,苦瓜正是一个例子。有别于一般瓜果的清爽甘甜,苦瓜的苦味令不少人(尤其是小孩)敬而远之,而其苦味乃源自于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比较为人熟悉的是葫芦素(cucurbitacins)。一般食用正常分量的苦瓜,其葫芦素的含量也不足以引致身体不适。

想减少苦瓜的苦味,可于烹调前彻底去除瓜瓤的种子,并将瓜瓤刮干净,再以热水稍作灼煮才入馔。

三大品种大不同

市面上常见的苦瓜有绿皮苦瓜、山苦瓜和白皮苦瓜,各品种在果实形状、颜色和苦味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 绿皮苦瓜是最常食用的品种,其外皮呈翠绿色,形状多为长条形,亦有部分为苹果形。某些品种表面的纹路较细密,颜色相对较深。苦味属于中等,较白皮苦瓜的苦味浓,但又比山苦瓜的苦味淡。
  • 山苦瓜通常指人工改良培植的山苦瓜。其外皮颜色比绿皮苦瓜更深绿,体积较小,头尾均较细尖,表面的纹路较细密。苦味是三种苦瓜中最浓。
  • 白皮苦瓜因外皮呈白色至浅绿色而得名,当中以白玉苦瓜较为人熟悉。体积通常与绿皮苦瓜相若。形状除了长条形,亦有苹果形。表面的纹路比山苦瓜稀疏。苦味是三种苦瓜中最淡。

与橙同属「高维他命C」食物

苦瓜的维他命C含量是瓜类中数一数二的高。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每100克固体食物含不少于中国营养素参考值(100毫克维他命C)30%的维他命C,即30毫克维他命C,便可被归类为「高维他命C」食物。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数据资料库(FoodData Central),每100克新鲜生苦瓜含84毫克维他命C,而每100克煮熟的苦瓜含33毫克维他命C。相比之下,常见的水果如橙,每100克则含53毫克维他命C,两者均属于「高维他命C」食物。

食用宜忌

  • 蚕豆症患者切忌食用
    苦瓜中含有醣苷,蚕豆症患者因缺乏葡萄糖六磷酸去氢酵素(G6PD),食用后可能会诱发溶血。

 

  • 避免与高钙或高锌食物同食
    苦瓜中的草酸含量较高,若摄取过量,有机会干扰人体吸收钙和锌等矿物质,因此应避免与钙或锌含量丰富的食物同时食用。

 

  • 保持足够蔬果摄取量
    健康成年人每日应进食最少3份蔬菜和2份水果,当中一份蔬菜相等于半碗煮熟瓜菜。

保存方式

如果苦瓜在2天内会被食用,可将其贮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如需保存3至4天,可用厨房纸将苦瓜包裹,保持表面干燥,再放入塑胶袋或保鲜盒,然后贮存在雪柜的蔬菜保鲜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