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
纳豆的日文是「なっとう」,英文是natto,是日本常见的发酵黄豆(fermented soybeans)制品。日本家庭通常在早餐食用纳豆,在白饭上加入纳豆、葱花、紫菜、蛋黄、芥末及酱油,用筷子均匀搅拌至黏稠牵丝状态后食用。不过,不少人因为纳豆的黏稠质感和浓烈气味而却步。纳豆的历史悠久,对于它的来源,其中一个说法认为纳豆源自中国的豆豉,由佛教僧人传教时引入日本,纳豆意指「纳所之豆」,当中「纳所」即指佛寺厨房;另一说法则指,纳豆源于11世纪,由日本东北地区居民偶然食用煮熟且贮存的黄豆而被发现其独特风味。
外观与气味来源
纳豆的风味和气味独特,带有酸味和坚果般的风味,质地黏稠滑腻,豆粒呈棕色,豆与豆之间可以牵丝。根据关于纳豆的期刊文章,纳豆是由黄豆经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var. natto,亦叫纳豆菌)发酵制成。纳豆的粘稠牵丝是细菌为了自我保护而形成的生物膜的一部分。发酵期间,纳豆还会产生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增加粘稠度,使其在搅拌时牵丝呈现类似蜘蛛网的形状。纳豆的酸味主要来自两种挥发性化合物异戊酸(isovaleric acid)与异丁酸(2-methylpropanoic acid)。若纳豆经过长时间或二次发酵,则会释放出难闻的氨气。
按直径大小分类
纳豆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将黄豆放在热水中清洗和浸泡过夜,然后蒸熟,再用稻草包裹,并浸在滚水中消毒。煮熟的黄豆先冷却至45℃,再接种纳豆菌并放在40℃至45℃下发酵16至20小时,最后放入雪柜冷却并熟成24小时。
一般于超市购买的盒装纳豆,打开即可食用。日本市面上一般按照颗粒尺寸分为大粒(直径7.9毫米以上)、中粒(直径7.3毫米)、小粒(直径5.5毫米)、极小粒(直径4.9毫米)和碾碎版,颗粒愈小则愈黏稠。
营养成分丰富
纳豆的原料是黄豆,因此保留了黄豆的营养成分,包括优质的植物性蛋白质、钙质、维他命B1、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等。
发酵纳豆的纳豆菌是益生菌,有助促进肠道健康。纳豆菌不仅可增加肠道内的益生菌数量,也可抑制坏菌的生长,协助维持肠道菌种平衡,有助提升肠道免疫力。此外,纳豆菌亦会产生蛋白质分解酵素及淀粉分解酵素,促进消化及协助合成维他命B群。
纳豆在发酵过程中,亦会产生多种维他命及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维他命K2或能避免多余的钙质积聚在血管中,可能有助促进血管健康,同时减缓骨质疏松的风险,强化骨骼。
另一方面,有研究指纳豆菌产生的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种纤维蛋白分解酵素。纤维蛋白分解酵素能促进分解血管中容易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纳豆激酶或有助减少血栓的风险。
食用宜忌
- 黄豆过敏者切忌食用
纳豆的原料是黄豆,因此对黄豆有食物过敏的人士,应避免食用。
- 尿胺过敏者须注意
纳豆含有尿胺,对尿胺过敏的人士进食纳豆后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
- 服用抗凝血剂降血压药者须先谘询
正在服用抗凝血剂降血压药的人士,在食用前应谘询医生意见。
- 痛风患者须控制分量
纳豆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豆类制品,痛风患者进食时应注意食用分量。
- 可作蛋白质来源
健康成年人每日应进食5至8两肉、鱼、蛋或代替品,一两约等于4汤匙煮熟黄豆或6至8汤匙其他煮熟豆类。豆类中含有植物性蛋白质,适量食用可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保存方式
一般超市购买的盒装纳豆应贮存在4℃的雪柜内,或依据包装指示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