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豆
納豆的日文是「なっとう」,英文是natto,是日本常見的發酵黃豆(fermented soybeans)製品。日本家庭通常在早餐食用納豆,在白飯上加入納豆、蔥花、紫菜、蛋黃、芥末及醬油,用筷子均勻攪拌至黏稠牽絲狀態後食用。不過,不少人因為納豆的黏稠質感和濃烈氣味而卻步。納豆的歷史悠久,對於它的來源,其中一個說法認為納豆源自中國的豆豉,由佛教僧人傳教時引入日本,納豆意指「納所之豆」,當中「納所」即指佛寺廚房;另一說法則指,納豆源於11世紀,由日本東北地區居民偶然食用煮熟且貯存的黃豆而被發現其獨特風味。
外觀與氣味來源
納豆的風味和氣味獨特,帶有酸味和堅果般的風味,質地黏稠滑膩,豆粒呈棕色,豆與豆之間可以牽絲。根據關於納豆的期刊文章,納豆是由黃豆經納豆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var. natto,亦叫納豆菌)發酵製成。納豆的粘稠牽絲是細菌為了自我保護而形成的生物膜的一部分。發酵期間,納豆還會產生γ-聚穀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增加粘稠度,使其在攪拌時牽絲呈現類似蜘蛛網的形狀。納豆的酸味主要來自兩種揮發性化合物異戊酸(isovaleric acid)與異丁酸(2-methylpropanoic acid)。若納豆經過長時間或二次發酵,則會釋放出難聞的氨氣。
按直徑大小分類
納豆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將黃豆放在熱水中清洗和浸泡過夜,然後蒸熟,再用稻草包裹,並浸在滾水中消毒。煮熟的黃豆先冷卻至45℃,再接種納豆菌並放在40℃至45℃下發酵16至20小時,最後放入雪櫃冷卻並熟成24小時。
一般於超市購買的盒裝納豆,打開即可食用。日本市面上一般按照顆粒尺寸分為大粒(直徑7.9毫米以上)、中粒(直徑7.3毫米)、小粒(直徑5.5毫米)、極小粒(直徑4.9毫米)和碾碎版,顆粒愈小則愈黏稠。
營養成分豐富
納豆的原料是黃豆,因此保留了黃豆的營養成分,包括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鈣質、維他命B1、大豆異黃酮、膳食纖維等。
發酵納豆的納豆菌是益生菌,有助促進腸道健康。納豆菌不僅可增加腸道內的益生菌數量,也可抑制壞菌的生長,協助維持腸道菌種平衡,有助提升腸道免疫力。此外,納豆菌亦會產生蛋白質分解酵素及澱粉分解酵素,促進消化及協助合成維他命B群。
納豆在發酵過程中,亦會產生多種維他命及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維他命K2或能避免多餘的鈣質積聚在血管中,可能有助促進血管健康,同時減緩骨質疏鬆的風險,強化骨骼。
另一方面,有研究指納豆菌產生的納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種纖維蛋白分解酵素。纖維蛋白分解酵素能促進分解血管中容易形成血栓的纖維蛋白,納豆激酶或有助減少血栓的風險。
食用宜忌
- 黃豆過敏者切忌食用
納豆的原料是黃豆,因此對黃豆有食物過敏的人士,應避免食用。
- 尿胺過敏者須注意
納豆含有尿胺,對尿胺過敏的人士進食納豆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
- 服用抗凝血劑降血壓藥者須先諮詢
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壓藥的人士,在食用前應諮詢醫生意見。
- 痛風患者須控制分量
納豆屬於中等嘌呤含量的豆類製品,痛風患者進食時應注意食用分量。
- 可作蛋白質來源
健康成年人每日應進食5至8兩肉、魚、蛋或代替品,一兩約等於4湯匙煮熟黃豆或6至8湯匙其他煮熟豆類。豆類中含有植物性蛋白質,適量食用可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
保存方式
一般超市購買的盒裝納豆應貯存在4℃的雪櫃內,或依據包裝指示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