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
苦瓜的英文有很多種叫法,例如bitter gourd、bitter melon、balsam pear等,在印度則稱為karela。根據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擴展園丁植物工具箱(The North Carolina Extension Gardener Plant Toolbox),苦瓜屬於熱帶和亞熱帶藤本植物,學名為Momordica charantia L.,屬於葫蘆科(Cucurbitaceae)中的苦瓜屬(Momordica),是瓜科家族的成員。日常食用的綠色苦瓜其實是未成熟的果實,質感爽脆,味道甘苦。當苦瓜漸漸成熟,其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糖分,苦味亦會減退;到完全成熟時,瓜身會呈橙黃色,質感軟爛,瓜瓤種子呈鮮紅色,外層帶紅色果膜,味道帶甜,但此階段的維他命C含量則較未成熟的苦瓜低。
苦味源自天然防禦機制
有些植物為了自我保護,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以減低被動物啃食的機會,苦瓜正是一個例子。有別於一般瓜果的清爽甘甜,苦瓜的苦味令不少人(尤其是小孩)敬而遠之,而其苦味乃源自於天然存在的化學物質,比較為人熟悉的是葫蘆素(cucurbitacins)。一般食用正常分量的苦瓜,其葫蘆素的含量也不足以引致身體不適。
想減少苦瓜的苦味,可於烹調前徹底去除瓜瓤的種子,並將瓜瓤刮乾淨,再以熱水稍作灼煮才入饌。
三大品種大不同
市面上常見的苦瓜有綠皮苦瓜、山苦瓜和白皮苦瓜,各品種在果實形狀、顏色和苦味上均存在明顯的差異。
- 綠皮苦瓜是最常食用的品種,其外皮呈翠綠色,形狀多為長條形,亦有部分為蘋果形。某些品種表面的紋路較細密,顏色相對較深。苦味屬於中等,較白皮苦瓜的苦味濃,但又比山苦瓜的苦味淡。
- 山苦瓜通常指人工改良培植的山苦瓜。其外皮顏色比綠皮苦瓜更深綠,體積較小,頭尾均較細尖,表面的紋路較細密。苦味是三種苦瓜中最濃。
- 白皮苦瓜因外皮呈白色至淺綠色而得名,當中以白玉苦瓜較為人熟悉。體積通常與綠皮苦瓜相若。形狀除了長條形,亦有蘋果形。表面的紋路比山苦瓜稀疏。苦味是三種苦瓜中最淡。
與橙同屬「高維他命C」食物
苦瓜的維他命C含量是瓜類中數一數二的高。根據《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每100克固體食物含不少於中國營養素參考值(100毫克維他命C)30%的維他命C,即30毫克維他命C,便可被歸類為「高維他命C」食物。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食品數據資料庫(FoodData Central),每100克新鮮生苦瓜含84毫克維他命C,而每100克煮熟的苦瓜含33毫克維他命C。相比之下,常見的水果如橙,每100克則含53毫克維他命C,兩者均屬於「高維他命C」食物。
食用宜忌
- 蠶豆症患者切忌食用
苦瓜中含有醣苷,蠶豆症患者因缺乏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G6PD),食用後可能會誘發溶血。
- 避免與高鈣或高鋅食物同食
苦瓜中的草酸含量較高,若攝取過量,有機會干擾人體吸收鈣和鋅等礦物質,因此應避免與鈣或鋅含量豐富的食物同時食用。
- 保持足夠蔬果攝取量
健康成年人每日應進食最少3份蔬菜和2份水果,當中一份蔬菜相等於半碗煮熟瓜菜。
保存方式
如果苦瓜在2天內會被食用,可將其貯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如需保存3至4天,可用廚房紙將苦瓜包裹,保持表面乾燥,再放入塑膠袋或保鮮盒,然後貯存在雪櫃的蔬菜保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