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9款即食麵營養、安全大檢測
邊款食1餐鈉、脂超標?

即食麵煮法簡單方便,款式和味道多樣化,是不少家庭常備的食物。然而,經常進食即食麵,會否影響健康呢?本會為19款即食麵樣本,包括14款油炸即食麵和5款非油炸即食麵,進行營養、食用安全和品質測試。假設消費者1日食用3餐,其中1餐進食即食麵,有9款樣本食用1份(麵餅連調味品和其他配料)所攝取的鈉,已超出成人1日的鈉攝取上限,另有9款樣本食用1份攝入的飽和脂肪,會高於成人1餐的攝取上限,關注心血管健康的消費者需要留意。

其他測試結果

增味成分可天然存在或人工添加

游離穀氨酸(glutamates)能提高食物的鮮味。多種食物例如番茄、菇類、發酵魚露和豉油等,都含有天然的游離穀氨酸。人工的游離穀氨酸則以穀氨酸鹽(例如穀氨酸鉀、鈣、鎂和鈉)的形態,添加到食物作增味劑,提升食物的鮮味,當中穀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MSG)被稱為味精。如果預先包裝食物添加了味精或其他增味劑,須於包裝上的成分表列明其名稱或國際編碼(穀氨酸鹽的編碼為620至625,當中味精的編碼為621),以及其作用類別(即增味劑)。雖然有報道指某些消費者食用含味精的食物後出現頭痛、頸後麻木、面色潮紅等不良症狀,惟現時國際間未有充足的研究支持食用味精和該等不良症狀有因果關係。

 

是次測試檢測了麵餅以外的其他成分的游離穀氨酸含量,以穀氨酸鈉表示。測試不能分辨檢出的穀氨酸是天然抑或人工添加,穀氨酸鈉的含量由每1份0.1克至2.11克不等,每份檢出量最高的樣本為「福字」(#9)。如果消費者食用味精後有不良反應,應細閱產品的成分表,了解有否添加味精。同時,亦可參考測試結果,揀選不含或穀氨酸含量較低的產品。

酸度

酸度(acid value)測試檢視麵餅的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游離脂肪酸可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煮食時,食油會因溫度上升產生的化學作用而形成一些降解物(degradation products),包括游離脂肪酸。食油高溫加熱的時間愈長,降解物愈多。一般來說,食物的酸度愈低,表示煮食使用的油脂的品質愈好。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方便麵標準》,油炸即食麵餅的酸度不應高於每克脂肪2毫克氫氧化鉀(2mg KOH/g oil)。

 

測試發現,油炸即食麵餅的酸度為每克脂肪0.1毫克至0.46毫克氫氧化鉀,平均為每克脂肪含0.23毫克氫氧化鉀,全部均低於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非油炸即食麵餅的酸度為沒有檢出至每克脂肪0.21毫克氫氧化鉀,平均為0.05毫克氫氧化鉀,較油炸即食麵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