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勿輕視泌尿道感染
病因、症狀、治療及預防方法你要知

勿輕視泌尿道感染
病因、症狀、治療及預防方法你要知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簡稱UTI)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期刊《Therapeutic Advances in Urology》於2019年刊登的文章指約半數女性會在一生中患上至少一次泌尿道感染。尿道炎(urethritis)、膀胱炎(cystitis)和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均屬於泌尿道感染,坊間統稱尿道炎。對成年人而言,泌尿道感染的症狀通常很明顯,痊癒後仍然有機會復發,對患者造成困擾。本文從中醫和西醫角度拆解泌尿道感染問題,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常見的因素及症狀

中醫角度

泌尿道感染於中醫角度為「淋證」,主要分為虛實兩方面。實者因多吃濃味、辛辣及煎炸等食物或嗜酒太過;下陰不潔、細菌滋生,引致膀胱濕熱,發而為「淋」。《丹溪心法‧淋》篇亦認為「淋有五,皆屬乎熱」, 若小便灼熱澀痛者為「熱淋」,若熱盛傷絡,小便澀痛有血,則為「血淋」。

虛者久淋不癒、濕熱耗傷正氣;年老、久病體弱;勞累過度、房室不節制,均可導致脾腎虧虛,因而小便不順、淋瀝不已。《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進一步提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如遇勞即發者,則為「勞淋」。

西醫角度

泌尿道感染為常見的兒科疾病

由於女童尿道較短,而且尿道出口靠近肛門及陰道,女童受泌尿道感染的機會相對較高,其中以下原因會導致小童更容易患上尿道炎:

  • 尿片上的糞便沾染尿道出口,令細菌感染尿道及膀胱
  • 免疫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
  • 男童包皮過長
  • 先天尿道結構異常,令尿液倒流,細菌在泌尿系統繁殖

 

感染症狀

小童患上泌尿道感染時,通常會出現發燒症狀,家長或誤以為子女患上流行性感冒。嬰幼兒患上尿道炎的初期症狀與腸胃炎相似,包括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及腹脹等,家長未必會立即懷疑是泌尿道感染。而年紀較大的小童患上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則較為明顯,可能會出現腹痛、腰痛、排尿疼痛、小便不順及尿頻等,而且他們亦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對診斷有幫助。小童患上泌尿道感染若處理不善,有機會引致嚴重併發症,令腎功能永久受損。如果家長發現小童有發燒不退或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應該盡快帶他們求醫。

 

復發原因

若小童不止一次患上泌尿道感染,有可能是由於先天尿道結構異常,應該接受全面檢查。

 

女性較男性易受感染 

與兒童一樣,成年女性患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比男性高,有些患者更會受到反覆感染,主要是由於男女的生理結構不同。女性的尿道口開於外陰部,接近陰道口和肛門,較易受外陰、陰道或肛門內的細菌感染。而且女性的尿道較短,只有約5厘米,細菌較易由尿道進入膀胱,甚或到達腎臟。

 

孕婦、長者感染機會更高

女性於懷孕時,子宮膨脹會令膀胱受壓,導致尿液滯留於膀胱,難以完全排清,細菌有機會在尿液中滋生,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雌激素有助陰道內的益菌增長及保持酸鹼度平衡,令細菌難以存活。年長女士在收經後,體內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令陰道範圍失去益菌的保護,以致尿道抵抗力下降,更易被細菌感染而引發泌尿道感染。

 

男性隨年紀增加,有機會開始出現前列腺漲大或增生的情況,容易導致尿道收窄,使膀胱中的尿液難以完全排清,增加細菌於尿液中滋生的機會,因此泌尿道感染亦有較大機會發生在男性長者身上。

 

其他容易引致泌尿道感染的因素

部分人士因工作環境或性質導致喝水不足或不能隨時上廁所,例如職業司機、教師、售貨員、護士等,患上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都會較高。此外,腎病、糖尿病及插有導尿管的病人亦可能因為免疫系統疲弱,令細菌較易入侵泌尿系統或在導尿管繁殖,導致泌尿道感染。

 

香港醫學會義務司庫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楊協和醫生指,部分長者受糖尿病影響,以致免疫力下降,較易患上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會影響膀胱功能,令尿液停留在膀胱無法排清,增加細菌滋生的機會,加上糖尿病患者的尿液糖分高,亦有利細菌滋生。

 

成人常見的感染症狀

成人若患上泌尿道感染,普遍會出現以下明顯的徵狀:

  • 小便次數頻密,但每次只能排出小量尿液
  • 小便時感到赤痛和灼熱
  • 尿液混濁,甚至出現血尿

 

如果近恥骨位置的小腹脹痛,有機會代表膀胱受感染。如果出現發熱、腰背痛、作悶和嘔吐等徵狀,則有可能是腎臟受到感染。一旦出現泌尿道感染的症狀,應立即求醫,以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