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小心應用程式「訂閱」功能 試用期內刪除仍可能收費

小心應用程式「訂閱」功能 試用期內刪除仍可能收費

手機應用程式早已融入生活,種類應有盡有,不少更可供免費下載,消費者不消數秒即可於手機安裝使用,但方便背後亦暗藏一些風險。本會接獲一些關於應用程式無故收費的個案,有消費者指免費試用期過後已沒有使用程式,甚至已於手機刪除程式,但程式仍自動收費,才發現有些程式預設了訂閱功能,消費者一不留神或會蒙受損失。

消費提示

  • 下載前先閱覽程式介紹及用家評價:免費版本的程式內容一般有限,如欲體驗較全面的內容,用戶有機會要進行「程式內購買」(In-App Purchase)或「訂閱服務」(Subscription)。消費者不妨在安裝前先閱覽程式的詳細介紹及用家評價,注意有否提及試用期限、自動訂閱、收費條款及取消政策。

  • 刪除程式≠停止程式服務:於手機上刪除程式並不等同取消程式服務,尤其是設有試用期限的程式,消費者大有可能要按指定步驟及於指定時間內提出取消,方可徹底停止程式及其預設的訂閱指示。消費者應不時查看手機「訂閱項目」及「購買紀錄」設定,留意每一期電話帳單及信用卡月結單,一旦發現不明收費,應盡快聯絡相關程式銷售平台或程式開發商。然而,能否退回款項一般受條款約束,消費者宜多瞭解程式銷售平台處理應用程式爭議的方法及申索程序。
  • 切忌隨便確認 宜提高手機取用限制:進行智能電話設定時,消費者有機會已輸入授權進行手機交易的信用卡資料,若遇上程式要求進行例如人面識別或指模確認步驟,必須格外留神,看清楚確認內容及條款才進行。此外,消費者對手機保安設定要有認識,較穩妥是啟用「購買前詢問」或每次購買時輸入密碼等二次確認設定,甚至可考慮完全關閉「程式內購買」功能,以防萬一。兒童及長者未必善於操作手機,親友應協助他們調校手機設定,以防誤用收費程式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 留意存取權限 小心保護個人資料:部分應用程式安裝後,會詢問用戶可否賦予該程式存取手機上的資料,資料可能包括用戶的通訊錄、相片/媒體及辦識用戶位置等等。消費者如不想被應用程式過度收集個人資料,應在下載前細閱相關服務條款及審視程式所要求的存取權限,謹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