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6年車用燃油價格監察

  • 研究報告
  • 2016.06.07

消費者委員會發表最新一份車用燃油價格監察報告,發現過去一年國際原油價格呈現下行趨勢的同時,車用汽油牌價儘管沒有出現「加多」,但繼續有「減少」的情況,並進一步擴大平均汽油進口價和牌價之間的差距。根據消委會估算,油公司在各項成本未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有機會因此賺取更豐厚利潤。

國際原油價格自2014年7月拾級而下,由每公升$5.27,下降至今年3月的每公升$1.91,跌幅達63.8%。在國際油價大跌的環境下,油公司牌價並未發現「加多」的情況,但減幅明顯與國際原油價或進口價變動並不一致,以至消委會去年報告提到的「減少」現象仍然持續。

消委會發現自2013年上半年到今年首季,國際原油價格與汽油牌價,以及汽油進口價與牌價的平均價格差距進一步擴大。前者的平均價格差距由2013年上半年每公升$5.53,逐步增至2015年第4季至今年首季的每公升$6.21,升幅為12.3%;同期汽油進口價與牌價之間的差距,更由每公升$4.36,擴闊至每公升$4.96,升幅達13.8%。特別當國際原油價波動日數頻密時,平均價格差距愈見明顯,油公司能從中賺取利潤的機會隨之增加。

另外繼去年報告指汽油牌價在2013年上半年出現的「加快」及2014年下半年的「減慢」現象後,消委會繼續檢視油公司調整價格數據,在2015年至今年首季,並沒有顯示「加快減慢」的跡象。

油公司定價時,除國際油價外亦會考慮其他成本,報告同時搜集在市場上的公開數據,以瞭解油公司主要成本的升跌。消委會曾於今年3月分別去信所有油公司,要求提供相關的成本數據,但只有2間願意提供部分數據,1間拒絕提供,另外2間未有回應。消委會根據公開資料,以了解油公司定價和成本之間的關係。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燃料零售市場在2013年及2014年的盈餘總額,分別上升約6成及3成半,期內的營運開支則分別下跌16%及近3%。此外,本港的領牌汽油車輛數量由2013年的49萬上升至2015年的56萬,升幅14%,帶動本地整體無鉛車用汽油銷售,市場每年有平均4%的增長。

油站的地價成本是油公司開支的重要一環,分析數據顯示自2013年至2015年地價成本按每公升汽油銷售量計持續下跌,由$1.30下降至$1.25。政府為引入競爭,自2003年開始引入新的油站招標安排,取消油站投標者必須持有特別進口牌照或燃油供應合約的規定。消委會根據地政總署的賣地記錄資料,搜集2003年至2015年的油站招標地價,估算2006年前後招標油站的地價成本變化。結果顯示,總地價每年成本由$7.356億升至$7.652億,輕微上升4%。不過,期內油公司的銷售由5.65億公升,上升至6.14億公升,升幅達8.7%,令地價按每公升汽油銷售成本計算持續下跌。

至於油公司向消費者提供折扣優惠的成本,雖然以折扣百分比計算,過去3年有所上升,但每公升實際折扣價值不升反跌,原因是近年牌價下跌所致。同時油公司提供的折扣優惠非常複雜,易令消費者產生混亂。例如其中一間油公司在平常日子,以油卡支付可獲每公升$1.2的折扣,如以現金支付,則只有$0.9的折扣;不過如在指定的宣傳日,油卡的折扣不變,但現金支付則可獲每公升$2的折扣優惠。除非消費者有留意各項宣傳細節,否則未必能享用較高的折扣。消委會建議油公司直接下調牌價回饋消費者,以取代目前繁複的優惠折扣。

本港汽油市場透明度較低,消委會要獲取相關數據和資料以作分析,亦面對不少困難。例如外界指,應以新加坡離岸價(即普氏平均價MOPS)和本地燃油價格作比較。然而相關資訊並非公開參閱,所以消委會以相關系數顯著的國際原油價格作分析。消委會提議政府可增加訊息披露的透明度,透過更頻密發布車用燃油進口價數據和相關趨勢分析,以至有關油價市場的成本結構報告,均有助公眾對燃油價格波動的了解和監察。

消委會一直關注汽油市場的定價行為及競爭環境,並曾於1999年發表報告,提出政策建議,特別是引入競爭和促請政府加強監管等。是次報告亦同時分析行業的市場競爭及定價模式。在市場成功引入2間新的油公司後,原來3間油公司的油站數目份額由1998年的93%跌至現時的73%。雖然市場上的競爭者有所增加,但未能釋除公眾對油公司是否有合謀定價的憂慮。數據顯示,5間油公司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有均約80%的日子的汽油牌價完全一樣。

競爭事務委員會正就行業的市場競爭進行研究,消委會期望競委會的報告,能對汽油市場作更深入分析,並就促進競爭提出建議。

     

    報告內容只提供英文版,請按此處瀏覽英文版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