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环境及安全
驻场教练及环境
实试时,全部场馆都有教练驻场,当实试员有疑问或需要协助时,全部场馆的职员均能即时提供协助。就实试员于「Just Climb」(#4)、「n bouldering」(#6)及「Project_」(#7)观察所见,当发现有参加者做出危险动作时,驻场教练有主动上前提醒,反应迅速。
大部分场馆碍于抱石墙的高度和设计令接待处不能观察整个抱石区,调查的10间场馆均设有闭路电视,惟实试员发现当中只有5间场馆(#3、#4、#5、#9及#10)有安排职员定时在抱石区视察。本会建议其他场馆除了以闭路电视观察抱石区外,亦应派员定时到抱石区巡视,以观察参加者的活动情况及当发现有参加者做出危险动作时能即时作出提醒,避免意外发生。
「Camp Four」(#1)于场馆转角位置设有广角镜,让参加者能观察墙后或盲点的安全情况。
实试中,在场职员每次都有提醒首次到访人士谨记善用广角镜。
路线设计
不同等级系统、不同标示
抱石路线一般会被定线员(Route Setter)以难度来分类为不同等级。然而,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各有不同,等级或会较为主观。现时国际间亦有不同的抱石等级系统,例如:美国的V Scale(VB 至V16)、法国的Font Scale(3-9A)及日本的段级(8级至3段)。
实试的抱石场分别使用不同的难度等级系统,包括V Scale,或自行以颜色或数字来订立该场馆的等级系统。有场馆表示,使用有别于国际等级系统来标示是希望参加者能打破等级的规限,让参加者运用自身的判断来尝试挑战不同的路线,增加趣味性。实试中除了「香港攀爬乐园」(#3)外,余下的场馆均有在场内张贴抱石路线等级表,方便参加者随时查看。
虽然6间场馆(#1、#3及#7至#10)以颜色来分级,但各场馆对于每种颜色以及分级的准则或有不同。因此,在首次到访场馆时,即使已有抱石经验的参加者亦务必细阅场内的等级表,再按照自己能力及状态挑战不同路线。
定期更换路线
场馆为了吸引参加者恒常到场抱石,会定期更换路线,以增加路线的新鲜感。调查中10间抱石场的换线频率由约7天至1个月不等。换线时,场馆或会全面或局部关闭。本会实试期间,各有1次遇上「Just Climb」(#4)、「Project_」(#7)及「Verm City」(#9)的换线日子。于「Just Climb」(#4)实试当日不是场馆当月换线时间表所提及的日子,惟实试员发现,现场有展开的人字梯、电钻及其他工具被放置于软垫上。以上工具并没有以围栏围起或由职员看守,有相当的危险性。虽然现场有教练观察在场人士,实试员亦有目睹教练尽责地出手阻拦小童靠近危险的地方,但本会提醒场馆应时刻妥善放好工具,免生意外。
「Project_」(#7)换线时有数名定线员同时工作,现场环境较嘈吵及满布尘埃,亦有部分抱石把手占用茶水间位置,令顾客使用时较为不便。而「Verm City」(#9)有将换线区域围起,以免参加者误闯。本会建议消费者到访前先浏览场馆的最新换线时间表或直接查询,以便计划行程。
装备租借
攀石鞋
攀石鞋是抱石运动中必须的装备,有助将脚趾的力量集中到鞋头,并增加抓地力。攀石鞋较一般运动鞋紧,穿着时脚趾会微微弯曲,但不应感到过份疼痛。是次调查的全部场馆均有提供攀石鞋租借服务。然而,实试中只有6间场馆(#3及#6至#10)每次实试均会主动介绍攀石鞋的正确穿着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攀石鞋。而「Just Climb」(#4)则以自助形式租借攀石鞋,鞋柜旁边贴有指引供消费者参考,但实试时并没有职员主动协助。本会建议场馆应确保初次接触抱石人士明了正确选用及穿着攀石鞋的重要性。
防滑镁粉及攀石防滑液
抱石参加者亦会使用防滑镁粉或攀石防滑液来保持双手干爽,增加双手与把手的摩擦力,令人更易抓紧各类把手。一般新手路线的把手较容易握紧,所以对新手而言防滑镁粉并不是必须的装备。调查中,只有「Just Climb」(#4)在其网页显示租借防滑镁粉的价格;而参加「Verm City」(#9)新手班则送攀石防滑液一支。「The Player Climbingym」(#8)表示,因疫情而暂停了防滑镁粉租借服务。建议有需要的消费者(例如手汗较多者)向场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