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環境及安全
駐場教練及環境
實試時,全部場館都有教練駐場,當實試員有疑問或需要協助時,全部場館的職員均能即時提供協助。就實試員於「Just Climb」(#4)、「n bouldering」(#6)及「Project_」(#7)觀察所見,當發現有參加者做出危險動作時,駐場教練有主動上前提醒,反應迅速。
大部分場館礙於抱石牆的高度和設計令接待處不能觀察整個抱石區,調查的10間場館均設有閉路電視,惟實試員發現當中只有5間場館(#3、#4、#5、#9及#10)有安排職員定時在抱石區視察。本會建議其他場館除了以閉路電視觀察抱石區外,亦應派員定時到抱石區巡視,以觀察參加者的活動情況及當發現有參加者做出危險動作時能即時作出提醒,避免意外發生。
「Camp Four」(#1)於場館轉角位置設有廣角鏡,讓參加者能觀察牆後或盲點的安全情況。
實試中,在場職員每次都有提醒首次到訪人士謹記善用廣角鏡。
路線設計
不同等級系統、不同標示
抱石路線一般會被定線員(Route Setter)以難度來分類為不同等級。然而,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能力各有不同,等級或會較為主觀。現時國際間亦有不同的抱石等級系統,例如:美國的V Scale(VB 至V16)、法國的Font Scale(3-9A)及日本的段級(8級至3段)。
實試的抱石場分別使用不同的難度等級系統,包括V Scale,或自行以顏色或數字來訂立該場館的等級系統。有場館表示,使用有別於國際等級系統來標示是希望參加者能打破等級的規限,讓參加者運用自身的判斷來嘗試挑戰不同的路線,增加趣味性。實試中除了「香港攀爬樂園」(#3)外,餘下的場館均有在場內張貼抱石路線等級表,方便參加者隨時查看。
雖然6間場館(#1、#3及#7至#10)以顏色來分級,但各場館對於每種顏色以及分級的準則或有不同。因此,在首次到訪場館時,即使已有抱石經驗的參加者亦務必細閱場內的等級表,再按照自己能力及狀態挑戰不同路線。
定期更換路線
場館為了吸引參加者恆常到場抱石,會定期更換路線,以增加路線的新鮮感。調查中10間抱石場的換線頻率由約7天至1個月不等。換線時,場館或會全面或局部關閉。本會實試期間,各有1次遇上「Just Climb」(#4)、「Project_」(#7)及「Verm City」(#9)的換線日子。於「Just Climb」(#4)實試當日不是場館當月換線時間表所提及的日子,惟實試員發現,現場有展開的人字梯、電鑽及其他工具被放置於軟墊上。以上工具並沒有以圍欄圍起或由職員看守,有相當的危險性。雖然現場有教練觀察在場人士,實試員亦有目睹教練盡責地出手阻攔小童靠近危險的地方,但本會提醒場館應時刻妥善放好工具,免生意外。
「Project_」(#7)換線時有數名定線員同時工作,現場環境較嘈吵及滿布塵埃,亦有部分抱石把手佔用茶水間位置,令顧客使用時較為不便。而「Verm City」(#9)有將換線區域圍起,以免參加者誤闖。本會建議消費者到訪前先瀏覽場館的最新換線時間表或直接查詢,以便計劃行程。
裝備租借
攀石鞋
攀石鞋是抱石運動中必須的裝備,有助將腳趾的力量集中到鞋頭,並增加抓地力。攀石鞋較一般運動鞋緊,穿着時腳趾會微微彎曲,但不應感到過份疼痛。是次調查的全部場館均有提供攀石鞋租借服務。然而,實試中只有6間場館(#3及#6至#10)每次實試均會主動介紹攀石鞋的正確穿着方法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攀石鞋。而「Just Climb」(#4)則以自助形式租借攀石鞋,鞋櫃旁邊貼有指引供消費者參考,但實試時並沒有職員主動協助。本會建議場館應確保初次接觸抱石人士明瞭正確選用及穿着攀石鞋的重要性。
防滑鎂粉及攀石防滑液
抱石參加者亦會使用防滑鎂粉或攀石防滑液來保持雙手乾爽,增加雙手與把手的摩擦力,令人更易抓緊各類把手。一般新手路線的把手較容易握緊,所以對新手而言防滑鎂粉並不是必須的裝備。調查中,只有「Just Climb」(#4)在其網頁顯示租借防滑鎂粉的價格;而參加「Verm City」(#9)新手班則送攀石防滑液一支。「The Player Climbingym」(#8)表示,因疫情而暫停了防滑鎂粉租借服務。建議有需要的消費者(例如手汗較多者)向場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