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多款洗手液验出可致敏防腐剂或污染物 杀菌效能高下悬殊

我们每日或要用上5至8次洗手液清洁双手,挑选洗手液当然不能马虎。本会检测了35款洗手液,当中13款检出防腐剂CMIT及/或MIT,另有样本验出游离甲醛及抗菌剂PCMX,可能令部分人士产生皮肤过敏反应。在声称可杀灭99.9%细菌的8款样本中,只有2款对付两种试验细菌达99.9%或以上杀灭率,有2款杀灭大肠杆菌的效能远较声称逊色!

测试结果

海外有研究指,清洁用品中所含的防腐剂有可能导致手部皮肤出现痕痒不适,甚至令人患上手部皮肤炎。其中,以「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简称MIT)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简称CMIT)令部分人士产生皮肤敏感反应的情况较普遍。本会过往在沐浴露、洗头水及洗洁精等产品中亦曾检出这类防腐剂。

 

内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化妆品中MIT的允许使用浓度为0.01%(100ppm),而CMIT/MIT混合物的浓度上限则为0.0015%(15ppm)(混合比例以3比1计)。如产品配方已使用CMIT/MIT混合物,则不可额外添加MIT作为防腐剂。而在欧盟地区,欧盟《化妆品条例》EU 2017/1224自2018年4月27日起实施了较严谨的规定,要求冲洗式(rinse-off)化妆品中MIT的最高浓度为0.0015%(15ppm)。内地亦于2018年9月提出了修订建议,建议将MIT在冲洗式化妆品中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下调至0.0015%,与欧盟现行最新规定的限量相同,但目前未有提出该建议的实施日期。

 

样本中,13款检出防腐剂CMIT及/或MIT。3款只检出MIT,含量由0.0011%至0.0058%(11ppm至58ppm),全部符合目前内地0.01%的规定,但「威露士」(#34和#35)2款未能符合欧盟的最新规定(0.0015%)。另有2款同时检出CMIT和MIT,总量介乎0.00121%至0.00307%(12.1ppm至30.7ppm),当中「佳之选」(#32)检出的CMIT/MIT混合物总量高于现时内地和欧盟使用的相关规定(0.0015%),而其标签则显示只含有MIT,与本会检测结果不同。其余8款只检出CMIT,含量符合内地和欧盟规定。

 

一般情况下,CMIT并不会独立使用,本会检视该8款只检出CMIT的样本的标签资料,发现2款没有以中文或英文标示详细成分资料,其余5款则标示有添加CMIT及MIT,惟测试并没有检出MIT,相信是因为其MIT含量低于检测限值所致。另有1款「JOSERISTINE」(#13)的标签标示含有MIT,但结果只检出CMIT,情况反映该样本标签所列的资料未必准确。

 

「NaxoS」(#14)、「艾诗」(#17)和「威露士」(#34和#35)4款虽然检出MIT或CMIT,但其标签上并没有以中文或英文列明产品的全部成分资料;而「JOSERISTINE」(#13)和「佳之选」(#32)的标签资料与本会的检测结果不同。消费者无法从标签得悉该些产品的准确成分,可能增加部分人士用后致敏的机会,标签成分资料有待改善。

除了异噻唑啉酮(isothiazolinones)类防腐剂的致敏性备受关注外,可释出甲醛(formaldehyde-releasing)成分亦是化妆品另一种可能刺激皮肤的元凶。

 

内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和欧盟《化妆品条例》规定,化妆品中甲醛总量(以游离甲醛计)的最高限值为0.2%(即2,000ppm);而内地洗手液国家标准GB/T 34855-2017和特种洗手液国家标准GB 19877.1-2005则要求甲醛限量为500ppm(即0.05%)。样本中,5款检出游离甲醛(free formaldehyde),检出量由0.0066%至0.04%(相等于66ppm至400ppm)。全部样本同时符合内地规范和国家标准,以及欧盟《化妆品条例》的规定。

 

5款检出游离甲醛的样本中,「佳之选」(#32)没有标示任何可释出甲醛的成分,余下4款都有标示含有DMDM乙内酰脲(DMDM Hydantoin)这种可释出甲醛的成分。一般而言,这种成分在化妆品配方中会用作防腐剂,理论上较适合酸性配方产品。

 

皮肤接触到甲醛,有机会造成短暂的皮肤刺激反应。而对含甲醛的化妆品有过敏反应的人士,即使接触到低剂量也可能引致不良皮肤反应,例如出现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会出现痕痒、红疹等情况。

氯二甲酚(chloroxylenol/p-chloro-m-xylenol,简称PCMX)在化妆品配方中可以作为抗菌剂(antimicrobial agents)或防腐剂,属酚类化合物(phenols),气味较强烈。不过这种成分的抗菌效能有机会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onionic surfactants)的存在所影响。

 

美国化妆品成分安全评估委员会(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1985年的报告指,临床研究显示,PCMX含量达1.0%的配方并不会致敏,基本上亦不会刺激皮肤。不过,曾有少数皮肤炎患者在接触浓度为1.0%PCMX的产品后出现皮肤敏感反应(skin sensitization)。

 

一般洗手液样本并没有检出PCMX。而15款抗菌洗手液样本中,5款检出PCMX,含量介乎0.15%至最高0.49%,全部符合内地和欧盟相关化妆品规范或条例要求(0.5%)。不过,当中只有1款标示相关成分,其余「滴露」(#27)、「佳之选」(#32)和「威露士」(#34和#35)都没有有关成分标示。

过往不少研究指三氯生(triclosan)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广泛用于具抗菌声称的个人护理用品中。而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一直关注抗菌成分在个人护理用品中的使用情况,强调对消费者而言洁手用品必须既安全且有效。美国自2016年起宣布禁止在非处方个人护理用品中使用这两种杀菌成分。

 

35款样本都没有检出三氯生和三氯卡班这两种杀菌成分。情况反映这些成分在洗手液产品中的使用或已被取缔。

内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和欧盟《化妆品条例》规定,化妆品中的甲醇(methanol)含量上限为2,000ppm。6款样本检出甲醇,含量介乎27ppm至340ppm不等,全部符合内地和欧盟相关规定要求。甲醇在化妆品中通常会作为变性剂(denaturants)或溶剂(solvents)。皮肤若接触浓度高的甲醇溶液可能会刺激皮肤。

根据内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要求,二恶烷(1,4-dioxane)不可用于化妆品作为原料;如属非刻意添加而技术上无法避免,化妆品中含有微量二恶烷是允许的,而限值为30ppm。

 

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简称SCCS)在2015年12月的报告提出,对消费者而言,化妆品成品中二恶烷的含量低至10ppm或以下属于安全水平。

 

是次检测的样本中,有14款检出二恶烷,含量由1.0ppm至最高的3.7ppm。全部样本的检出量均符合内地的要求,亦符合欧盟SCCS所建议的最高含量水平(10ppm)。相信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样本检出的二恶烷含量并不会对消费者构成安全威胁。

 

二恶烷本身不是化妆品原料,成分列表亦不会列明产品含有二恶烷。生产商一般不会刻意添加在配方中,有机会是在生产过程中,某些成分经乙氧基化反应(ethoxylation)而产生二恶烷这种污染物,最终导致样本检出二恶烷。

 

产品如添加了表面活性剂例如sodium laureth sulfate(简称SLES),受二恶烷污染的机会较大。是次检测结果或许反映现时业界用于减低化妆品中二恶烷含量的技术掌握越趋成熟。

内地洗手液国家标准GB/T 34855-2017和特种洗手液国家标准GB 19877.1-2005要求,洗手液溶液的酸硷值(pH值)须介乎pH4.0至pH10.0。本会参考内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检测方法,检测在25℃下洗手液经过稀释后溶液的酸硷值。试验结果显示,「加信氏」(#25和#26)、「滴露」(#27)和「屈臣氏」(#28)样本的溶液稍偏酸性(acidic),酸硷值为pH3.7至pH3.8。

 

香港医学会会董及皮肤科医生陈厚毅提醒,若果洗手液的酸硷值过份极端(如过酸或过硷),有机会刺激皮肤。对手部皮肤较幼嫩的人士而言(如幼童),重复及长时间接触强酸或强硷物质,可能刺激皮肤的机会较高。

内地《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化妆品的菌落总数(aerobic bacterial count)不可大于每毫升/每克1,000CFU,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molds and yeast count)则不可大于每毫升/每克100CFU。产品中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thermotolerant coliform bacteri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全部样本都没有检出上述微生物或致病菌,卫生情况理想。

不少消费者相信抗菌洗手液较一般洗手液更有效杀灭手上的细菌,并更有效帮助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本会参考欧洲标准-化学消毒剂和防腐剂定量悬液杀菌试验方法EN1276:2009,比较各洗手液样本溶液在含有指定蛋白类干扰物的情况下,分别杀灭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两种试验微生物(test organisms)的效能。

 

每组试验溶液中,在洗手液样本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微生物试验悬液(a test suspension of bacteria),以及1毫升浓度为每公升3克分量的牛血清蛋白液(bovine albumin)作为有机干扰物以模拟日常生活中双手可能沾有污垢,制备成80%(w/v)洗手液浓度的溶液。

 

在约20℃环境下,将洗手液样本溶液与试验微生物悬液混和及放置1分钟后,技术人员会抽取溶液并加入适当的中和剂(neutralizer),以终止洗手液样本溶液中有效成分杀灭或抑制试验微生物的作用。经培养后,数算存活的试验微生物数量,并计算试验微生物的减少幅度,以微生物杀灭率(kill rate,以百分比计算)说明。

部分一般洗手液样本杀菌效能不错

20款一般洗手液样本中,「小橄榄树」(#2)、「L’Occitane」(#4)和「无印良品」(#6)杀灭两种试验微生物的效能都达到99.5%或以上,表现理想。该3款样本溶液的酸硷值介乎pH9.6至pH10.0,属偏硷性(alkaline)。此外,「雅浓」(#1)和「lavera」(#3)杀灭两种试验微生物的效能都有85.0%或以上,效果亦不错。这2款样本溶液的酸硷值分别为pH5.2和pH4.5,为偏酸性。

 

若以20款一般洗手液样本的杀菌效能表现计算,样本杀灭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平均值分别约为84.2%和48.5%。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应用科学系讲师周卓峰表示,较极端的酸硷值环境并不适合微生物的滋生和生长。上述5款非抗菌类洗手液样本在杀菌效能方面表现较出色,有机会与其偏酸性/偏硷性有关。此外,阳离子(cationic)和非离子(non-ionic)表面活性剂、有机酸(organic acids)及醇(alcohols)等成分本身都有若干的抗菌能力。

抗菌洗手液样本杀菌效能整体理想

15款声称具抗菌/杀菌等功效的洗手液样本中,杀灭金黄葡萄球菌的效能由81.1%至超过99.999%;而样本间杀灭大肠杆菌的效能差异较大,介乎约31.2%至超过99.999%。当中以「威露士」(#34)的杀菌表现最突出,可以杀灭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超过99.999%。其余「洁丽儿」(#21)、「牛乳石硷」(#22)、「滴露」(#23和#27)、「加信氏」(#25和#26)、「屈臣氏」(#28)、「Medikyu」(#30)、winz(#31)和「威露士」(#35)10款对两种试验微生物的杀灭率都超过96%以上。

 

惟「万宁」(#33)的杀菌效能在抗菌类产品中较为逊色,于特定试验环境下,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率分别只有81.1%和约31.2%;而「洁保加」(#29)和「佳之选」(#32)尽管杀灭金黄葡萄球菌效果不错,但却未能有效杀灭大肠杆菌,杀灭率约只有33.3%和40.4%。

 

若以这个类别样本试验所得的杀菌效能表现计算,样本对该两种试验微生物的杀灭率平均值分别约为98.7%和85.6%,平均表现较一般洗手液样本理想。

 

是次试验结果亦显示,可以有效杀灭金黄葡萄球菌的样本,未必可以同时有效对付大肠杆菌。

 

整体而言,洗手液样本的有效成分种类和浓度不一定是杀菌效能的唯一因素,还要视乎配方是否含有其他成分(如表面活性剂),以及产品的pH值,都可能影响其杀菌效果。

3款抗菌样本不能杀灭99.9%试验细菌 与声称效能差异较大 

「滴露」(#23和#27)、「卫健」(#24)、「屈臣氏」(#28)、「洁保加」(#29)、「万宁」(#33)以及「威露士」(#34和#35)等8款的标签标示了「杀灭/消灭99.9%病菌/细菌/手部细菌」、「kills 99.9% of germs」等声称。

 

是次杀菌效能试验结果显示,上述8款样本中,只有「屈臣氏」(#28)和「威露士」(#34)在两种微生物的杀菌试验中同时达到99.9%或以上的杀菌效能。而「滴露」(#23和#27)和「威露士」(#35)的表现也算不错,只是在大肠杆菌杀菌试验中的杀菌率稍微低于99.9%。

 

「洁保加」(#29)和「万宁」(#33)的杀菌表现明显较声称逊色,杀灭大肠杆菌的效能分别约只有33.3%和31.2%。

 

本会建议生产商或供应商在标签上明确说明其杀菌效能试验环境的详细资料,以便消费者了解其试验方法,以及评估试验环境和条件与实际使用情况是否有明显差异。

抗菌洗手液样本大多没有说明成分

15款声称具抗菌效能的洗手液样本中,8款未有标示详细成分资料,当中3款检出可致敏防腐剂MIT及/或可能令少数人士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的PCMX。本会建议相关产品供应商改善标签资料,增加产品成分透明度,让消费者知所选择。

杀菌效能试验的限制

是次杀菌效能试验中,本会只试验了各样本在实验室环境下以特定条件杀灭两种试验微生物的效能,而且每组试验设置只能评估样本针对单一微生物的情况。在实际情况下,我们双手有机会同时接触多于一种,甚至多种微生物,甚至病毒,情况有别于实验室的试验环境。样本于实际使用时的除菌或杀菌效果受多个外在因素影响,例如洗手液用量、用洗手液搓揉和冲洗的方法、时间长短、洗手后有否抹干双手等。故此,本会强调样本在杀菌效能试验的表现,并不是选择洗手液产品的唯一关键性考虑因素。

使用期

35款样本中,8款同时标示有效期限和开封后使用期(period after opening,简称PAO),有效期资料较全面。其余样本中,11款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5款标示使用期限,3款只标示PAO,余下4款没有任何有效期标示。在标有PAO的样本中,使用期差异颇大,介乎4个月至24个月不等,消费者把产品开封后,应在指定期限内用完。

成分列表

10款样本没有详细标示产品成分列表,标签资料有待改善。本会检视其余样本标示的成分,看看是否含有较大机会引致皮肤敏感和刺激反应的香料成分。

 

香料和可致敏香料成分

35款样本中,「小橄榄树」(#2)和「L’Occitane」(#4)标示含有6至7种可致敏香料成分(fragrance allergens),如cinnamal、citral、citronellol、coumarin、geraniol、hexyl cinnamal、linalool和limonene等,对香料成分敏感的人士宜避免使用含有该些成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