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临期食品识得拣 惜食又悭家

食物浪费是本港备受关注的环保议题之一。根据环境保护署最新统计,本地堆填区每日接收逾3,000公吨厨余,占整体固体废物量约3成。每日废弃的厨余当中,亦可能包括未开封或接近食用期限的预先包装食品。

 

随着市民对可持续生活的认识不断提升,近年市面上出现专营临期食品的零售店,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即将到期的货品,以吸引注重环保与节约的消费者。同时,大型超级市场亦会以清货形式,大幅减价促销即将到期的食品,以减少浪费。究竟「临期食品」如何界定?消费者在选购此类货品时,又应注意哪些事项?

持份者意见及总结

为减少食品过期所造成的营运损失与浪费,不少商店会以折扣价促销临期食品。随着「惜食」文化的推动,主打销售临期食品的商店亦逐渐兴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购物选择。部分商户会在价格标签上额外标示货品的有效期,此举有助提升资讯透明度,值得肯定。然而,调查发现部分临期食品价格标签所提供的食用日期资讯不够清晰,或所示的最佳食用日期与商品包装上的实际日期不一致。由于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依赖货架上的标签资讯,相关商户应加强标示的准确性,以免因错误或不清晰的资讯导致消费者误购不合适的货品,或依赖不正确的食用期限进食食品。消费者在选购时亦宜检视货品上标示保质期类型及食用期限,作知情选择,以保障安全。

 

此外,大型超市一般仅以小规模形式促销临期货品。本会建议大型连锁超市应考虑设立临期货品专区,系统化地销售相关货品,包括按食用期限将临期货品分类,并在显眼位置标示货品剩余保存期限,让消费者能快速辨识并评估食品的可食用期限。

 

本会相信,透过提升资讯透明度与标示准确性,不仅有助建立消费者选购货品时的信心,亦能推动减少食品浪费,促进可持续消费。

很多时候,消费者未能及时食用家中快将到期的食品,导致食品过期而被弃掉。要减少浪费,可以从生活细节着手:

 

1. 留意食用期限与标示类型

 

  • 注意包装上的日期标示:「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表示食品在该日期后不宜食用;「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则表示品质最佳日期,过期后仍可能安全,但需留意品质变化。
  • 食品一旦开封,原有的食用期限不再适用,应依照生产商提供的开封后贮存方式及时限处理。
     

2. 检查包装状况
 

  • 避免选购包装破损、膨胀、渗漏、瓶盖或封口非密封的产品。
  • 罐头如有鼓起、生锈或变形,可能已变质,应避免购买。
     

3. 适当贮存食品

 

  • 按包装指示贮存食品(例如冷藏),避免放置于潮湿、高温或阳光直射的地方。

 

4. 凭感官助判断品质

 

  • 即使食品仍在有效期内,食用前仍应观察其外观、气味及味道。
  • 若出现异味、变色、发霉等情况,即使未过期亦不宜食用。

 

5. 制定购买与贮存计划

 

  • 预先列出购物清单,避免囤积或重复购买相同食品。
  • 根据家庭人数或食量选择合适分量的包装。
  • 购买后记录食品种类、数量及食用期限,并按到期日排序摆放,方便优先食用,减少浪费。

 

6. 定期检查存货

 

  • 定期检查厨柜及雪柜内食品的状态与食用期限,及早处理即将到期或容易变坏的食品。

 

7. 分享或捐赠

 

  • 如有多余未开封的食品,可考虑捐赠给慈善团体或食物银行。
     

部分包装食品变质的常见征兆

 

法例规定,除非获得豁免,否则所有在香港出售的预先包装食物须加上说明适当保质期的可阅的标记或标签,即必须标示中英文「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或「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字句,并在旁列出在该日之前食物能保存其特质的日期。食安中心已制定指引并举办讲座介绍相关法例要求。

 

在2022年1月至2025年6月期间,食安中心共检查逾191,000个预先包装食物标签,并就约200宗涉及食物保质期的个案提出检控。

 

「此日期前最佳」关乎食物质素,表示若适当贮存,可合理预期在该日及之前食物能保存其特质;「此日期或之前食用」则关乎食物安全,适用于从微生物学角度来看,极易腐坏,因而在短时间后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即时危险的食物。因此,市民切勿进食或捐献已过「此日期或之前食用」日期的食物。

 

在制定食品保质期时,需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包括食品本身的特性(例如含水量、酸硷值、脂肪含量、营养成分)、包装类型及贮存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光照),以确保食品在整个保质期内保持安全、卫生,并维持可接受的品质。

 

而食用接近或超过标示日期的食品,其风险程度则取决于食品种类、贮存方式及标示日期的类型,同时亦要考虑食用者本身的健康情况。对于以「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标示及容易腐坏的高风险食品,例如新鲜肉类、海鲜或乳制品,因容易滋生细菌,过期后食用风险较高,应避免食用。相较之下,以「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标示如饼干、零食、罐头等干燥或经加工的食品,若贮存得当且未出现变质迹象,即使超过最佳食用期限,食用风险相对较低。

 

至于维他命或其他营养补充剂,其效力可能随时间逐渐降低。例如水溶性维他命(例如B群和C)较脂溶性维他命(例如A、D、E和K)更容易降解,因此过期产品的功效可能不如未过期者。另外,鱼油等脂类补充剂过期后可能出现酸败现象,因此不建议食用。

 

若发现产品有发霉、变色或异味等变质迹象,无论是否过期,均不应继续食用或服用。如有疑虑,应谘询医生或药剂师的意见。

 

(以上部分资料由香港医学会代表家庭医生李福基、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食品及健康科学学系助理教授蔡少薇博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