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外用止痛药 方便也有副作用

外用止痛药 方便也有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因搬动重物或运动而不慎拉伤肌肉或扭伤关节。虽然轻微伤患可以于休息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但痊愈前受伤部位出现的痛楚却可以影响日常生活。此外,长者亦常有退化性关节炎之类的健康问题,导致剧痛难抵的情况。因此,不少人受伤后或会自行以外用止痛药纾缓痛楚。尽管外用药物可施用于痛楚部位的皮肤上,甚为方便,然而,使用任何药物前,应先了解药物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消费者可参阅本文简介的一些常见含止痛成分的药物,以及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

适用的伤患

 

香港医学会代表骨科专科医生叶永玉表示,外用止痛产品较适合轻微至中度的创伤性痛症,例如轻微扭伤手脚、轻微的关节退化等,又或是神经系统过敏而引起的痛症。其理论是需要皮肤吸收得到足够分量的药物,从而影响感觉神经系统,减低痛楚感觉。由于不是口服药,故可以避免口服止痛药的副作用。

 

一些常见的外用止痛药成分与某些口服止痛药是同一种类,只是使用方法不同。大多数口服药物需经肠胃吸收,再经肝脏新陈代谢才能产生效用,而药物经过胃肠或肝脏时,有可能转化为没有治疗功效的代谢物。此外,若病人出现呕吐或腹泻等征状,更会影响药物的吸收。相对而言,由于外用药物经皮肤吸收,故能减少药物因新陈代谢而流失的机会。不过,外用药物一样有机会出现系统性的副作用,影响其他器官,尤其是过量使用,或同时使用相同成分的外用及口服药,可引致过量吸收。例如外用的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仍可影响胃部;而水杨酸类药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因而有可能引致出血倾向,但相对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对肠胃和肝脏的影响则较小。

 

若患者对外用药物成分有过敏反应,例如敷后皮肤出现红疹、水泡,便应停止使用。此外,若痛楚部位有伤口,亦不建议使用外用药物,以免用后出现伤口发炎之类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