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推动平等数码金融 协助弱势人士一同受惠

推动平等数码金融 协助弱势人士一同受惠

新型冠状病毒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及社交活动,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等也不得不加快数码金融、金融科技等的发展步伐。不过由传统的服务模式转变至依靠数码科技提供服务的同时,背后又会否忽略、甚或损害了部分人使用金融服务的权利?

 

今期月刊出版时适逢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故本会特此撰文响应权益日的主题「平等数码金融」(Fair Digital Finance),藉此探讨本港于数码金融领域的发展情况和潜在问题,望能引起各方的关注和反思,并竭力消除数码金融普及化可能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弱势社群面对的困境

政府于去年首次推出消费券计划,为合资格人士派发合共港币5,000元的消费券以助刺激经济

政府于去年首次推出消费券计划,为合资格人士派发合共港币5,000元的消费券以助刺激经济

实况:消费券登记方式  不利弱势人士

以政府去年首次派发电子消费券为例,该计划容许市民以支付宝香港、Tap & Go「拍住赏」、WeChat Pay HK或八达通去领取消费券。除了八达通为长者较为熟悉和相对常用的实体卡外,其余3个渠道都属电子钱包,用户须以智能装置接驳到互联网才能使用消费券。

 

然而,即使选择了以八达通卡收取消费券,不少长者和其他弱势社群或因没有相关科技知识,又或是经济上难以负担购买智能装置和互联网服务等的费用,故未能于网上登记消费券计划,最终须亲身到各区办事处处理有关登记事宜。以书面表格方式申请消费券不但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排队轮候,而且获发消费券的时间亦较首两星期完成网上登记人士迟一个月。

 

以电子登记形式申领消费券无疑体现了金融数码化的便捷,但对于一众最为迫切需要支援的弱势人士而言,他们或因缺乏应用资讯科技的相关知识或硬件,最终未能最早受惠于补助计划,此等现象确实值得正视和处理。

实况:银行网站和应用程式  未能全面兼顾不同族裔需要

香港作为文化大熔炉,人口结构复杂多元。根据政府统计处于2017年发布的《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 - 主题性报告:少数族裔人士》,香港有约58万名少数族裔人士,当中部分种族人士能够读写中文或英文的比率较低,尤以年长人士为甚。本港虽以中、英文作为官方语言,部分政府部门的网页亦有提供印度文、尼泊尔文、乌尔都语等版本的基本资讯予不谙中英文的不同族裔社群使用。另外,香港银行公会、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平等机会委员会至今共发布了以少数族裔社群8种常用语文翻译而成的实用银行服务资讯,旨在提高资讯透明度,帮助不同族裔人士在使用银行服务时更清楚了解他们的权利和责任。有关资讯已载于上述3间机构的网页,以供浏览。

 

现时本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网站及其应用程式都以香港法定语言,即中、英文编写,以致部分缺乏基础中文或英文能力的少数族裔人士或未能从中充分获得所需的银行服务资讯,某程度上不利于他们获得相关金融服务,服务提供者在兼顾不同族裔人士的需要方面亦有改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