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推動平等數碼金融 協助弱勢人士一同受惠

推動平等數碼金融 協助弱勢人士一同受惠

新型冠狀病毒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及社交活動,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等也不得不加快數碼金融、金融科技等的發展步伐。不過由傳統的服務模式轉變至依靠數碼科技提供服務的同時,背後又會否忽略、甚或損害了部分人使用金融服務的權利?

 

今期月刊出版時適逢國際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故本會特此撰文響應權益日的主題「平等數碼金融」(Fair Digital Finance),藉此探討本港於數碼金融領域的發展情況和潛在問題,望能引起各方的關注和反思,並竭力消除數碼金融普及化可能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弱勢社群面對的困境

政府於去年首次推出消費券計劃,為合資格人士派發合共港幣5,000元的消費券以助刺激經濟

政府於去年首次推出消費券計劃,為合資格人士派發合共港幣5,000元的消費券以助刺激經濟

實況:消費券登記方式  不利弱勢人士

以政府去年首次派發電子消費券為例,該計劃容許市民以支付寶香港、Tap & Go「拍住賞」、WeChat Pay HK或八達通去領取消費券。除了八達通為長者較為熟悉和相對常用的實體卡外,其餘3個渠道都屬電子錢包,用戶須以智能裝置接駁到互聯網才能使用消費券。

 

然而,即使選擇了以八達通卡收取消費券,不少長者和其他弱勢社群或因沒有相關科技知識,又或是經濟上難以負擔購買智能裝置和互聯網服務等的費用,故未能於網上登記消費券計劃,最終須親身到各區辦事處處理有關登記事宜。以書面表格方式申請消費券不但需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排隊輪候,而且獲發消費券的時間亦較首兩星期完成網上登記人士遲一個月。

 

以電子登記形式申領消費券無疑體現了金融數碼化的便捷,但對於一眾最為迫切需要支援的弱勢人士而言,他們或因缺乏應用資訊科技的相關知識或硬件,最終未能最早受惠於補助計劃,此等現象確實值得正視和處理。

實況:銀行網站和應用程式  未能全面兼顧不同族裔需要

香港作為文化大熔爐,人口結構複雜多元。根據政府統計處於2017年發布的《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香港有約58萬名少數族裔人士,當中部分種族人士能夠讀寫中文或英文的比率較低,尤以年長人士為甚。本港雖以中、英文作為官方語言,部分政府部門的網頁亦有提供印度文、尼泊爾文、烏爾都語等版本的基本資訊予不諳中英文的不同族裔社群使用。另外,香港銀行公會、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平等機會委員會至今共發布了以少數族裔社群8種常用語文翻譯而成的實用銀行服務資訊,旨在提高資訊透明度,幫助不同族裔人士在使用銀行服務時更清楚了解他們的權利和責任。有關資訊已載於上述3間機構的網頁,以供瀏覽。

 

現時本港絕大多數金融機構的網站及其應用程式都以香港法定語言,即中、英文編寫,以致部分缺乏基礎中文或英文能力的少數族裔人士或未能從中充分獲得所需的銀行服務資訊,某程度上不利於他們獲得相關金融服務,服務提供者在兼顧不同族裔人士的需要方面亦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