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测试存「假阴性」风险 勿胡乱自行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测试存「假阴性」风险    勿胡乱自行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2019冠状病毒病)感染已在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4月初,确诊个案已超过120万宗,死亡个案超过6万。本港的确诊个案在3月下旬亦急速增加,截至2020年4月5日,已达到890宗。现时有数个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例如检验鼻咽分泌物、深喉唾液、痰涎、大便、气管内窥镜样本等。近日市面出现一些快速测试工具,售价由数百元至近千元,声称使用者可于15分钟内检测出有否受到感染。这些测试工具的原理是甚么?测试结果是否准确?本会邀请了医学专家提供意见。

提防「假阴性」

曾祈殷指出,抗体测试的准确度要视乎病人感染达到甚么阶段,如果感染是在早期,即是所谓的潜伏期或病发初期,测试未必能侦测到相关的抗体,因为通常要在病发后7至10天身体才可制造足够被侦测到的抗体水平。因此在潜伏期或病发初期内进行这类测试,很大机会得到所谓假阴性(false negative)的结果,意指病人其实已受感染,但测试却显示阴性反应。然而,有报道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在潜伏期内已经有可能传染他人。曾医生指出,相对而言,采用鼻咽分泌物、喉咙或深喉唾液样本进行病毒的基因测试,在潜伏期的后期已经有机会检测得到病毒,而且准确性较高。

 

司徒敬豪指出,现时疫情严峻,病人未必愿意贸然去医院接受检查,而一般私家诊所内没有适当的负压房或保护衣,不适宜进行有较大风险的采样程序,例如抽取深喉唾液或进行气管镜检查,采用快速测试工具可以在较低风险的程序之内,得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果,来判断下一步需要接受哪些检查。如果获得阳性结果,应该再以诊断测试来确定是否受到感染;如果获得阴性结果,仍建议继续观察是否出现病征,最好过几天后再做一次测试,以减低假阴性的机会,又或采用其他测试方法。最好是征询专业医护人员意见,由他们决定采用哪些测试,作出综合评估;接受快速测试的人如果已有病征,但结果呈阴性,有机会是体内暂时未有IgM抗体,应该在出现病征起计的14日内再采用其他测试方法以作确定。

 

其他有机会影响体内抗体水平的因素,包括接受测试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正服用药物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