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逾9成消费者认同立法规管医疗美容 消委会倡议引入清晰定义和牌照制度

  • 2016.12.12

近年,「医疗美容」大行其道,纵使发生了致命的美容事故,为人诟病的销售技巧和服务质素言犹在耳,爱美一族仍愿意为塑造完美体态和动人容貌,大洒金钱。消费者委员会发表研究报告,揭示目前本港在「医疗美容」定义和全面监管的情况下,无论产品服务涉及的风险、医疗仪器的监管、以至业界的资历认证要求、销售手法,资讯披露和申诉机制等每个环节都出现潜在问题,消费者难以判断和往往低估所需承担的风险,难以自我保护。(数据源:医疗美容服务的消费保障 - 引入新规管制度)

研究报告检视了7个司法管辖区的规管模式,相比海外,本港在医疗美容服务的监管明显落后,消委会提出9点建议,促请政府尽快就「医疗美容」厘订清晰定义、确立施行不同美容程序的资历认证、管制应用相关医疗仪器,从速为业界设立明确的牌照制度,落实风险管理。同时政府亦需就相关广告内容、资料披露订立指引,并引入冷静期和申诉机制,进一步加强保障消费者权益。

消委会的研究分三大范畴,其一是通过咨询美容业界、医疗专业团体及专家学者,了解规管现况、细节以及业界的意见;另外亦检视7个司法管辖区相关法规和规管模式,评估适用于香港的做法。其二是通过消费者意见调查,评估消费者对「医疗美容」的认知水平和关注的议题,和就规管模式上发表意见。消费者的调查以三种形式进行,包括:电话访问(1,004人)、街头访问用家(602人)和聚焦小组讨论(72人)。其三是以神秘顾客身份访查30间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处所,包括:美容院、医疗美容中心、医疗美容诊所和私家医院,直接体验业界的营销手法。

电话访问发现「医疗美容」服务广为消费者使用,十分普及。年龄介乎15-64岁的人口中,每5人就有1人曾使用相关服务,男性、女性都有,但以女性居多(82.6%),以「激光疗程」最普遍(61.8%)。

针对用家的调查显示,绝大部份的消费者(98.8%)在港接受服务,近9成(89.3%)光顾美容中心,约一半(52.5%)最少每月使用一次,当购买服务时,平均消费约$6,600,多以一次性预缴式付款(65.6%)。

曾使用「医疗美容」服务的消费者中,逾半表示明白疗程合约条款(66.5%)和相关服务的潜在风险(62.8%),整体满意程度高达7成,当中认为服务可达至预期效果的更超过9成(97.2%)。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医疗美容」服务的观念和现行监管的做法并不一致。大部分用家(81.3%)将「医疗美容」误以为「一般」美容服务,认为可由「美容师」或「治疗师」于美容院施行的是「普通」而「非侵入性」疗程,忽略了当中潜在的安全风险。

另外消委会亦关注调查发现,超过九成半以上用家表示,一些应由医生或牙医施行,已界定为高风险的「医疗美容」服务,也由美容院的「美容师」、「治疗师」或「美容顾问」提供。其中由「美容师」提供的比例高达91.3%,相反由注册医生施行的只占3.2%。

消委会认为,由于「医疗美容」在香港没有清晰定义,不同程序可由不同从业员进行,消费者对服务的界定容易感到混淆和影响其判断。然而「医疗美容」程序中如稍有不慎,消费者所承受的风险,轻则浪费金钱,严重的可导致容貌受损、肢体或健康上受永久性创伤,甚或危及性命。所以调查中,尽管消费者对服务效果感到满意,亦有超过9成用家认同政府应从仪器使用、从业员的资格和推广宣传手法等多方面提高监管水平,足以证明消费者对于「医疗美容」的服务质素和安全抱有非常明确的诉求。

市场上「医疗美容」的产品和服务包罗万有,而且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介绍文章,评论和用家心得俯拾皆是,非常杂乱。根据消委会以神秘顾客身份访查各类美容处所的经验,不同业者对相同的疗程所提供的资讯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令消费者无所适从。有关产品的资讯,当中有否夸大或失实亦难以判断。更令人忧虑的是,调查显示,近8成用家(79.5%)认为这些资料可以信赖。事实上,往往要待问题发生后,消费者才能真正认清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利弊和存在风险。
        
消委会的调查也发现除诊所及医院外,美容中心/美容院的销售人员对于「医疗美容」潜在风险、后遗症、副作用等风险评估的解说并不足够;反而侧重描述美容程序的效果,经常以「限时优惠」、「试做价」或「特别折扣」吸引消费者;亦有意见反映销售人员会刻意品评消费者的容貌,乘消费者意志较薄弱,未能理性分析的情况下,硬销产品。逾7成女性用家(72.4%)表示,曾经在接受美容程序时有不同的遭遇,例如被要求购买升级服务或其他额外产品和服务,期间根本无法思考所购买产品/服务的潜在风险,或是否真正有需要。

此外,根据消委会的访查观察所得,有业者把美容中心/美容院装修如医务所;工作人员会穿着如医生的白袍;宣传和广告物品中,经常使用「医疗」、「专科」、「科学」等专业用语,从业员也会以不同的专业资格或名衔,如「治疗师」、「顾问」推销产品和服务,但对资历和经验,则不曾披露,或支吾以对。以「疗程前、后」的对比相片来标榜成效,也是业者常用的宣传手法,有些相片可能只是电脑合成或加工修整后的效果。消委会认为这些做法値得商榷,容易制造假象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对消费者极为不利。

政府须清晰定义「医疗美容」及制订全面规管制度

目前香港并没有规管「医疗美容」的特定法例,对相关服务也没有清晰定义,高风险的项目只以「行政指示」界定。根据研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行业从业人员,对于「美容」及「医疗美容」的服务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综合海外经验,对于「医疗美容」虽不一定有官方定义,但都有明确共识,一般认为是以医疗方法例如手术、药物、医疗仪器或侵入性技术达到改善外貌的效果;而在规管模式上均有特定的规管架构、注册及牌照制度、资历标准及其他保障消费者的措施。

消委会建议政府考虑以法例确定构成「医疗美容」的元素,引进牌照制度,从规管从业者资历、仪器使用、处所设施,加强监控力度;再加上规定推广手法、资料披露、冷静期和申诉机制等措施维护消费安全和权益。报告提出9项建议,供政府、业者及持份者参考,期望多管齐下,切实提高消费者的保障。

一、清晰定义「医疗美容」为消费者保障奠定法理基础
以法例确定构成「医疗美容」的元素,包括为美容目的而提供的医疗服务所使用的程序、手术类别、药物、医疗仪器或侵入性技术,具体规范服务提供者(无论是医护人员或美容从业员)的行为。

二、引进牌照制度,监督服务质素
以明确的牌照制度,取代目前「零碎」的规管方式,再配合适当的监管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质素控制以及循规审查,加强保障消费者安全和权益之余,也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为香港创造经济裨益。

三、订立资历标准,确保专业水平
无论是医生抑或美容师,除了应具备相关专业技术及经验外,亦应达到同一套认可的资历标准,确保专业水平。标准应按「医疗美容」服务的类别和风险程度划分,并按从业员的资历和经验,作出合适的资格认证安排。另外,从业员的专业资格、经验等资料亦应有系统地向消费者披露,并且适时更新。

四、仪器注册及事故呈报机制,监察仪器的安全性
规定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仪器使用者必须注册;而且明文规定持牌人必须呈报与仪器相关的事故,加强监察使用时的安全度。呈报的资料亦应向市民公开,方便消费者在决定是否接受相关程序之前,全面暸解及评估风险。

五、独立、具实证的资讯和建议,方便消费者作出知情的选择
为了确保资讯不偏不倚及方便使用,有必要设立一个资讯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有关服务项目、药物及仪器的标准建议。资讯平台应由政府或发牌机构严格管理,确保资讯更新、无误。

六、征求书面同意,保消费者信心
在提供「医疗美容」服务前,从业员必须按法规要求向消费者解释程序细节,并征求消费者的书面同意,确认已了解服务的潜在风险和补偿措拖。同时,应禁止从业员在消费者进行疗程时向他们推销与同意书无关的服务程序。

七、规管具误导性广告
制订业务守则规管推广「医疗美容」服务的手法,明确限制广告中使用有关声称的描述。

八、提供强制性冷静期,阻不良销售手法
「医疗美容」的潜在风险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即使交易完成,也应容许消费者在合理时间内取消交易,对于一些被诱使、或威逼而购买服务的消费者尤为重要,遏止不良销售手法。

九、透过调停和仲裁排解纠纷和补偿机制
医疗美容服务业者可共同建立专属的调停机构,提供切实可行、有别于现有个别排解纠纷途径,完善解决消费纠纷。

消委会强调,引入全新规管制度和发牌机制的工作刻不容缓,避免再发生涉及不良医疗美容衍生的种种事故,确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消委会期望政府、美容界、医疗界和其他相关持份者能详细考虑相关建议,仔细研究各地区在「医疗美容」服务的规管制度,为本港引入严谨及专业的监管法规。如相关建议能落实,消委会期望能全面带领业界走上规范化的健康发展,为民生及经济带来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