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頁顯示
骨質疏鬆是位「無聲殺手」 當患上骨質疏鬆,骨量或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變差,會引致患者發生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的風險增加,即使輕微創傷,也可能導致骨折,嚴重骨折更可致命。骨質疏鬆並無明顯徵狀,只有使用骨質密度測量儀器才能檢測骨質是否疏鬆。 更年期婦女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症 骨骼和其他器官一樣,需要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當中有2種細胞負責此項工作,包括造骨細胞(osteoblasts):製造新骨骼;以及破骨細胞(osteoclasts):令骨骼減退,達致體內骨骼平衡。但當約40歲尾或女性雌激素減退時,破骨細胞會變得更活躍,造骨細胞卻不會相應增加,令骨骼中的平衡漸失,骨質流失及密度減少,骨骼因而變得脆弱。 常見的骨折部位 骨質疏鬆患者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手腕骨、腰椎和髖骨,手腕骨及腰椎骨折較常開始發生在50至60多歲人士,髖骨骨折則較多在60多歲後發生。當中髖骨骨折後果較為嚴重,因很多髖骨骨折長者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住院、手術或康復期間,容易發生其他併發症而死亡。就算沒有失去性命,也很大機會失去部分活動及自理能力,無法獨立生活或需長期入住院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另外腰椎骨折亦有其他後遺症,包括脊椎骨塌陷而令背部彎曲致駝背及變矮,或是出現背痛,影響生活。 6大生活習慣令你更容易患骨質疏鬆 骨質流失速度與生活模式息息相關,長期攝取鈣質不足或缺乏維他命D、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飲品、過量攝取鈉質(鹽分)、吸煙、酗酒以及缺乏運動,都會令你較易患上骨質疏鬆。 同時,女士亦比男士更易患骨質疏鬆,因女性在更年期的激素改變及影響下,骨質流失會加劇,故剛停經的婦女患骨質疏鬆的比率較同齡男性高。此外,長者、體型瘦小人士、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患者,或有其他疾病,例如婦女因化療、電療,導致提早停經,或是男性的睪丸素過低、內分泌失調病症(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需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的人士,都是高危一族。 及早預防骨質疏鬆 除了先天提及的高危因素外,其實上面所提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只要能正視的話,已可大大減低或紓緩骨質疏鬆出現的情況。包括接觸適量陽光讓皮膚產生維他命D,幫助吸收鈣質,及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及維他命D,例如進食奶類食品、豆品、深綠色蔬菜、連骨或殼類食用的魚類及海產等: 部分人士如因某些身體狀況,例如乳糖不耐症、需長期接受類固醇治療、患有腸道疾病、腸易激綜合症或麩質敏感症,而未能在食物中吸收足夠鈣質,或因長時間於室內工作或居於院舍,以致少接觸陽光而缺乏維他命D,可與醫生商討服用適當的補充劑。 至於運動方面,宜多做負重和改善平衡力的運動,如步行、緩步跑、跳舞等。耍太極亦是很好的平衡運動,有研究指有助減低跌倒機會,間接減低骨折風險。除運動外,,平日多閒逛和進行戶外活動,減少坐卧,對骨骼以至整體健康都有好處。 此外,亦應提高日常生活警覺性,慎防跌倒,例如穿防滑的鞋子、避免服用令人暈眩的藥物、改善視力障礙等。 若不幸患上骨質疏鬆,應諮詢醫生,考慮是否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把脆弱性骨折風險降低。 了解更多,請參閱【496期《選擇》月刊 更年期小知識 活學飲食竅門預防骨質疏鬆】。 延伸閱讀:選購防滑拖鞋 揀啱拖鞋,可有效減低在家中滑倒的機會,從而亦降低骨折風險。怎樣的拖鞋才夠防滑?《【拖鞋懶人包】小心地滑!揀拖鞋5大要點免「被跣」》一文,為你整合各項選購要點!
市面上的測試包五花八門,標榜有官方認證,消費者選購前要留意甚麼? 購買前做功課:查證測試包聲稱之認證及使用期限,不要過量購買,以免造成浪費。 政府已就認可的快速測試包整合成名單供市民參考,消委會在此基礎上建構相關名單的搜尋器,涵蓋香港、中國內地、澳門、新加坡、澳洲、歐盟和美國的認可名單,方便消費者買到符合要求的測試包。 消費者網購測試包要留意甚麼? 網店一般不會提供貨品之使用期限,消費者不要盡信網頁所列之測試包聲稱。 盡可能使用設有退款機制之付款方式,例如信用卡。 避免直接匯款至不知名的個人私人帳戶,一旦發生爭拗,或難以追討。 光顧信譽良好之商店/網店。 按實際需要購買適量之測試包,以免造成浪費。 坊間不少測試包都用歐盟CE的標誌做宣傳,是否就等如產品通過歐盟認證呢? 單單印有CE標誌,並不代表產品經由歐盟當局測試過品質,它只屬於自我宣告性質,也不需要取得任何牌照。 如果快速測試包上有CE標誌,消費者可以查核產品是否在歐盟快速抗原測試產品的通用名單上。縱然該名單原意只包括由專業醫護人員使用的快速抗原測試,名單中部分的製造商亦有生產供非專業醫護人員使用的型號。 如產品屬於供自行測試使用,例如通常在零售點售賣,消費者可留意產品上的CE標誌旁有否包括一組四位數字,這組是公告機構的編號,公告機構需確保產品的設計及包裝適合一般消費者使用。 測試包上的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是甚麼? 靈敏度:檢驗出受感染人士屬陽性結果的能力。 特異度:非感染人士檢出陰性結果的能力。 世衞建議快速抗原測試包的靈敏度,最少要達 80%,而特異度最少要有97%。 如快測包品牌在消委會搜尋器的名單內榜上無名,是否就等同該產品無效用? 難以一概而論,相關產品不在名單上可以有不同原因,例如廠商可能沒有申請加入名單,或沒有在當地市場出售,所以不在相關地區的名單內。 然而對消費者來說,如相關產品在搜尋器的名單上,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指數自然較高。 消委會會不時更新搜尋器內認可名單的資料,故建議消費者購買前,先參考本會的搜尋器。 如何解讀認可名單上會提供前瞻性臨床研究(Prospective clinical field studies)和回顧性體外研究(Retrospective in vitro studies)的資料? 歐盟要求有獨立機構,透過前瞻性臨床研究,或者回顧性體外研究,以核實測試包的表現。 名單一般會列明是根據哪個國家或地區的獨立機構進行核實,例如有DE字樣,表示由德國的測試機構進行。 前瞻性臨床研究 (Prospective clinical field studies): 在獨立實地研究中通過RT-PCR核酸檢測確認 診斷的情況下,有徵狀參加者 (徵狀發作後的 首7天內) 或無徵狀參加者進行測試時,靈敏度(sensitivity)超過80%;或 在獨立評估中,檢測對CT值<25(即是 高病毒量)的參加者的靈敏度應為90%或以 上。 特異度(specificity)需達98%以上。 參加者有最少100名核酸檢測陽性及最少300 名核酸檢測陰性人士。 回顧性體外研究 (Retrospective in vitro studies): 測試參考樣本組中的所有樣本時,靈敏度超過 80%;或 對於 CT值 < 25 的樣本,檢測的靈敏度應為 90% 或以上 參考樣本組需由最少50個臨床樣本組成,能覆蓋新冠病毒天然存在的濃度範圍。CT值 需在17至36範圍,並分成3小組,相當高病毒量( CT值17至25 )佔40%,高病毒量(CT 值25至30)佔40%,中等病毒量( CT值30至 36 )佔20%。 特異度需達98%以上。 有說必須使用2021年11月Omicron出現以後所生產的快測產品才可靠,是否屬實? 市面的快速抗原測試產品大多檢測新冠病毒的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一般而言,N蛋白的基因突變較少,因此,即使感染的是變異病毒株Omicron,理論上快速測試包仍有能力檢出。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曾就政府所採購的快速抗原測試(RAT)包作初步評估,並確認其對變種病毒株Omicron有效。相關評估亦已涵蓋在確認發現Omicron變異病毒株前(即2021年11月前)所生產的快速抗原測試套裝。事實上,政府採購及派發的快速抗原測試(RAT)包均針對N蛋白抗原,因此,變異病毒株Omicron的出現不會對該些測試包的有效性有明顯影響。 在歐盟通用名單上,有小部分產品已有資料顯示其所能檢出的新冠病毒品種。 有說快速測試包的敏感度較低,是否容易出現假陰性?如何能提高準備度? 與核酸測試比較,以及當樣本的 Ct 值高時,快速抗原測試的靈敏度較低。 由於快速抗原測試套裝的靈敏度始終有其限制,不應完全信賴快速檢測的陰性結果而自覺已經安全,特別是單次的陰性結果並不能完全排除檢測者已受到感染但正處於潛伏期,或檢測者是在感染初期的可能性。 市民即使快速檢測呈陰性,仍須做好防疫措施。 會否建議風險較大人士複檢?當中有甚麼要注意? 如果擔心第一次檢測的結果不準備,或檢出為陽性,而手上仍然有快速測試包,建議市民可再檢測一次。 檢測前應查證測試包為政府接受的認可名單內,並留意使用期限,檢測前1-2小時內應避免洗鼻、飲水、進食、刷牙、漱口、吸煙或飲酒,並依照說明書所列的方法進行檢測。 由於快速抗原測試套裝的靈敏度始終有其限制,所以市民即使快速檢測呈陰性,仍須繼續保持警覺,做好防疫措施,包括適當佩戴口罩,保持個人衞生,和遵守社交距離。 購買測試包後,應如何貯存?要放入雪櫃嗎? 細閱說明書,依照製造商的指示儲存快速抗原測試產品。 一般可儲存在2至30°C及陰涼處,毋須特意儲存於雪櫃內。 若儲存於雪櫃內,取出測試包時,應置於15至30°C的室温不少於30分鐘才進行檢測。同時置於室溫時不要預先打開袋口。 使用試劑瓶後須擰緊瓶蓋。 本會透過建構認可名單搜尋器,方便消費者在選購前查證比較,相關名單內容會持續更新,確保消費者掌握最新消費資訊情況。此外,本會將繼續密切注意市面上測試包的供應情況、價格、品質,以至商戶銷售手法,適時向市民大眾提供消費貼士和作出警示,努力守護大眾的健康。
1. 畫面篇 高效能影片編碼技術 眾所周知,鏡頭拍攝的解像度愈高,影像愈清晰。不過串流高清影像的數據量可以頗高,遠端觀看時有機會斷斷續續,所以消費者宜盡量選擇支援H.265/H.264(MPEG-4 AVC)高效能編碼技術的鏡頭,可以提供高清畫質之餘,又能令數據量大幅減少,令影片播放更為順暢。 一覽無遺的廣闊視角 產品聲稱的視角(field of view)說明鏡頭所覆蓋的角度,例如達100°或以上的鏡頭已屬超廣角鏡;達180°的「魚眼鏡」型號視野則更廣,但拍攝的人、物會變細,空間會扭曲,放大觀看時影像亦顯得模糊。 想影像大而清且視野廣闊,電動轉向鏡頭是個好選擇。用戶能透過手機或電腦應用程式遙控鏡頭上下左右轉向(pan & tilt),部分型號更可左右轉向近360°,上下轉向約120°。但此類型號通常體積較大,售價也較高,且不如超廣角鏡般能一眼看盡全景。使用錄影功能時,亦只能錄到當時鏡頭面向的影像。 如不喜歡電動轉向的產品,消費者亦可選擇加裝一兩部監控鏡頭,拍攝家中不同的位置,但就要考慮到接駁電源的問題。 有紅外線夜視,畫面不再矇查查 當家中的光線昏暗,所拍攝的影像就會更昏暗模糊。具紅外線LED燈、有夜視(night vision)功能的鏡頭,能清楚拍下環境。然而,人眼不會察覺到紅外線的照射,故不會對用家產生滋擾。不過消費者宜選用設有自動紅外線濾光功能的產品,鏡頭會因應環境的光暗而自動加上或移除紅外線濾鏡,否則在光線充足時,影像感應器會同時接收自然光及紅外線,容易導致拍攝時曝光過度,令影像欠佳。 一般而言,憑紅外線LED的顆數或規格上所聲稱的照明距離,可粗略估計紅外線的強弱。如家居狹窄,或不需要很強的紅外線。而假如用戶只想在日間外出工作時監控家中情況,亦未必需要此功能。 錄影功能 鏡頭具備錄影功能的重要性相信不用多講,但消費者應留意,監控鏡頭儲存錄影的方式各有不同,例如記憶卡、USB裝置、雲端等。。若影片儲存於記憶卡內,當記憶卡的容量儲滿後鏡頭通常會自動刪除最舊的片段,騰出空間以儲存最新的錄影。若想保存較多日數的錄影,可配備容量較大的記憶卡。而採用H.264影片編碼技術的產品,由於其產生的影片數據量低,更可減少記憶卡的數據寫入量。 雙向語音實時對話 監控鏡頭多數設有收音咪,讓用家可從遠端聽到現場環境錄下的聲音。但假如想透過鏡頭實時與家中寵物互動或與家人對話,就可選擇內置揚聲器、能雙向傳送聲音的型號。 2. 私隱篇 大家不時聽到監控鏡頭被黑客登入,家中狀況被公開到互聯網的情況出現,故選購私隱度較高的產品及提高防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以保障網絡安全及個人私隱。 選擇可靠的產品製造商 很多監控鏡頭會自動連接到廠方的伺服器,故使用有高誠信的製造商的產品,相對會令人安心。同時,如監控鏡頭的設計不夠安全,即使數據傳送會加密,黑客也可輕易破解鏡頭運作,掌握技術資料。 定期轉密碼 務必更改所有出廠預設的密碼,密碼亦要有足夠的強度(包含字母、數字甚至符號、不宜少於8位),並要定期更改密碼。此外,如監控鏡頭是由專人上門安裝及設置,過後也應立即轉換密碼。 只用私人裝置登入 不要使用任何公用、自己沒有管理權限,或有機會不安全的裝置登入,以防登入密碼被盜取。 鏡頭不宜長開 在有監控需要時才啟動鏡頭。 經常更新 負責任的生產商在推出產品後,會繼續改善產品的運作及修補漏洞,用戶應時常檢查並更新韌體(firmware),亦即嵌入硬體裝置中的軟體。 特別一提,在家中安裝監控鏡頭,除了要通知家中每位成員(包括家傭)及所有訪客,亦須考慮監察的範圍和程度。以使用攝錄機監察家傭活動為例,此舉本質上已侵犯了家傭私隱,所以僱主應考慮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如仍決定進行攝錄監察,亦要與僱員充分溝通,並妥善處理影像紀錄。有關個人資料的私隱問題,可向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查詢或瀏覽其網頁:www.pcpd.org.hk。 3. 可持續消費篇 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購入二手鏡頭?某些用戶可能因家中長者已入住安老院、不再聘請家傭等原因,沒有再使用家中鏡頭,又或是想另購其他款式,而有意出讓鏡頭。購買此類二手鏡頭,就可以善用資源。 一般而言,品質可靠的鏡頭,如非摔壞或進水等導致硬件受損,通常可使用超過5年,所以消費者要注意產品會否太舊,規格不合心水。同時,二手鏡頭有機會單據不齊或保用期已過,未能獲享售後服務,故必須要仔細檢查以確保鏡頭運作正常。如擔心鏡頭內部系統曾被改動,可將全機還原出廠的設定。 此外,消費者可選用較流行或受歡迎的牌子及型號,會較容易取得技術支援,亦有較多用戶於網上分享使用的心得,甚至有非官方的資源可以運用,例如由第三方提供的程式,為鏡頭添加額外的功能。不過要留意,非本地購買的產品,可能沒預計用戶於香港使用,以致接駁速度會較慢,甚至因加入了地區限制而無法使用。在決定購買前需先查詢清楚此等細節。 想了解更多,請參閱【485期《選擇》月刊 如何選購家居監控鏡頭?專家教路防範私隱外洩】。 延伸閱讀:電子門鎖 有了電子門鎖的出現,不但不再需要擔心忘記帶鎖匙,其警報系統更可提升家居安全。揀選電子門鎖時有甚麼需要考慮和注意?即看《「大頭蝦」恩物 一文掌握揀電子門鎖3個要訣》。
芝士種類有幾多? 你知道嗎?世界各地原來有超過500種芝士(cheese,又叫乾酪)!由於市面上有眾多來自不同產地的芝士,消費者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名詞,如fromage(法文)、formaggio(意大利文)、queso(西班牙文)等。但無論如何,芝士大致可分為天然和加工2種。 天然芝士(natural cheese) 這是用新鮮奶類直接製成的芝士。根據食品法典乾酪通用標準(Codex General Standard for Cheese),天然芝士的主要原料是未經或經巴士德消毒(pasteurisation)的牛奶、水牛奶、山羊奶或綿羊奶等,加入乳酸菌(starter cultur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及/或產生香味的發酵細菌(non-starter cultur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和其他無害微生物(如黴菌和酵母菌)的培養物,將奶類中的乳糖發酵成乳酸。之後再加入凝乳酶或其他凝結劑(酸性物質如醋、檸檬汁)使奶中的蛋白質凝結,並加入鹽分、飲用水和其他添加劑(如色素和防腐劑)。 特別一提,傳統天然芝士的凝乳酶(rennet)多由小牛的胃部抽取。有見近年素食興起,故現在也有天然芝士以微生物培養出來的凝乳酶製成,讓奶素食者也能享用。 天然芝士也可根據其熟化特徵,分為以下4種: 未熟化芝士(un-ripened cheese)/ 新鮮芝士(fresh cheese) 製作後需短期內食用,例子有茅屋乳酪(Cottage cheese)、麗克塔(Ricotta)和用奶類及忌廉製造的忌廉芝士(cream cheese)。馬斯卡邦尼(Mascarpone)和布爾辛(Boursin)均屬忌廉芝士。 熟化芝士(ripened or aged cheese) 主要靠酶、酵母及細菌熟化,需在特定溫度和條件下存放若干時間,讓芝士中的酶和在表面或內部的微生物有足夠時間繼續將乳糖、脂肪和蛋白質分解。 黴熟化芝士(mould ripened cheese) 主要利用特殊黴菌在芝士內部和/或表面生長來熟化。 藍紋芝士(blue cheese)就是其中一種,在製作過程加入羅克福爾青霉菌(Penicillium roqueforti),令芝士呈藍綠色的紋理。例子有羅克福(Roquefort)、斯蒂爾頓(Stilton)和丹麥藍芝士(Danablu/Danish blue)等;另外,卡門貝爾芝士(Camembert)和布里芝士(Brie)的白色面層,是加入了卡門貝爾青霉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故又稱白黴芝士(bloomy rind cheese)。 鹽水浸泡芝士(cheese in brine) 已熟化,沒有外皮,浸泡在鹽水中保存的芝士。較著名的例子有菲達(Feta)和伊泊斯(Époisses)。 此外,因應芝士中的水分含量,天然芝士在室溫時可以是堅硬的固體或柔軟的半固體。根據不同硬度,可分為4大類: 軟芝士 水分含量較高,口感柔軟,如布里、菲達、卡門貝爾、忌廉芝士、莫薩里拉/水牛芝士(Mozzarella)和茅屋乳酪。 半硬/堅實芝士 水分含量介乎軟芝士和硬芝士之間,如艾登(Edam)和豪達(Gouda)。 硬芝士 在製造過程加壓抽出水分及成形,水分含量較低,包括車打(Cheddar)和愛蒙塔爾/瑞士芝士(Emmental)。 特硬芝士 在製造過程以加壓、加熱的方式抽出水分及成形,水分含量很低,質地乾身和微脆,可磨碎食用,例子有帕馬森(Parmesan)。 加工芝士(processed cheese) 又稱「再造芝士」,最常見就是片裝芝士。這類芝士是將1種或以上的天然芝士磨碎、溶化,再加入牛油、酪蛋白、奶粉、乳清粉、乳酸、乳糖等奶類配料,以讓產品達至理想的味道、口感和遇熱溶化度。生產商還會加入不同的色素、穩定劑、抗結塊劑、防腐劑和乳化劑,幫助芝士變成理想的形狀如片裝、棒裝等,及延長其保質期。 消費者除依照口味選擇產品外,也可留意產品配料表上所註明的「芝士」含量作考慮。 BB芝士又是甚麼? 市面上有些標榜專為嬰孩而設,並因應年齡分為不同階段的BB芝士,其實也是加工芝士的一種。事實上,1至3歲及4至8歲兒童的每日建議攝取鈉限量分別是1,000毫克及1,400毫克,但BB芝士及預先包裝的片裝芝士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了不少鹽分和添加劑,有機會讓BB攝取過多鈉,長遠會增加患高血壓及腎病的風險。 幼兒不一定需要吃芝士,但若家長想讓孩子品嚐芝士,可選用經巴斯德消毒的牛奶所製成、天然發酵至完全成熟的芝士(如車打和巴馬臣芝士)。它們一般不含添加劑,含鈉量亦較低,適合6個月或以上的幼兒食用。但如家族有人對食物敏感或患有乳糖不耐症,或BB患有哮喘或濕疹,建議待BB滿1歲後才嘗試在膳食中加入奶類食品,以減低出現食物敏感和加劇哮喘或濕疹徵狀的機會。 芝士可以好有「營」 不少人談及芝士,第一反應都是「好味但肥」。其實芝士本身亦含豐富蛋白質、鈣質、磷質、維他命A和維他命B12,對人體有莫大益處。 帕馬森芝士蛋白質最豐富 本會檢測了市面上40款芝士樣本,有39款均屬「高蛋白質」食物。以每100克計,天然芝士類別樣本的平均蛋白質含量為22.5克,當中平均含量最高的組別是帕馬森芝士(30.0克),最低的是布里芝士(17.8克);加工芝士類別樣本的平均蛋白質含量則為17.6克,當中平均含量最高的組別是煙燻味芝士(smoked cheese)(21.7克),最低的是兒童幼兒加工芝士(14.0克)。 某些加工芝士特別高鈣 芝士的鈣質有助維持骨骼健康,控制血壓及肌肉收縮。在芝士發酵的過程中,有益的乳酸菌更會將乳糖分解為乳酸。乳酸菌有助消化,抑制有害菌類在消化系統繁殖,並促進合成維他命B雜和維他命K,維持腸道健康。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士可嘗試以芝士代替牛奶補充鈣質。 在此調查中就發現有36款芝士樣本均屬「高鈣」食物,其中有2款加工芝士更因添加了磷酸鈣,使其鈣含量比其他樣本高很多。 同時,磷質亦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元素之一。調查發現,40款芝士樣本中所有樣本都屬「高磷」食物。 芝士有幾「邪惡」? 當然,消費者也要注意,當食用了品質不好的芝士,或是進食過量芝士,會有健康風險! 致敏防腐劑 在本會檢測的市面40款芝士樣本中,可檢出苯甲酸(benzo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和山梨酸(sorbic acid)。根據香港《食物內防腐劑規例》的規定,芝士不可添加苯甲酸作為防腐劑,不過不少芝士本身天然含有苯甲酸,故是次檢出的微量苯甲酸很可能非人工添加。雖然沒有樣本被檢出含過量防腐劑,不過對此等防腐劑敏感的人士要份外小心。 含菌量超標 需氧菌落計數是一個衞生質素的指標,反映食物的一般質素和剩餘保質期。這次調查中,就有1款非發酵芝士,檢驗出每克含13,000,000菌落形成單位。超出10,000,000或以下的指標,衞生情況屬不滿意,故消費者需慎選產品。 此外,製造芝士的奶類有可能是未經巴斯德消毒的生乳,或會帶有李斯特菌等致病菌。雖然李斯特菌可被一般烹煮溫度殺死,但能在低至0°C的冷藏環境下生存和繁殖。雖然大部分健康人士感染李斯特菌後,未必或是只會出現如發燒、頭痛、嘔吐、腹瀉及肌肉疼痛等輕微病徵,但幼兒、長者和免疫力較低的人士則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引致死亡;孕婦感染李斯特菌更可導致胎兒流產、早產,或令新生BB患上腦膜炎。故消費者要多加留意,一般水分含量較低、質地較硬的芝士,細菌較難繁殖;相反,軟芝士的水分含量相對較高,如使用未經消毒的生乳作原料,會令病菌較易繁殖。 高脂高鈉 芝士所擁有最「邪惡」的特質,在於高脂高鈉。過量攝入脂肪和鈉,會增加患肥胖症、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所以,消費者進食芝士時要格外小心。 a. 脂肪 根據食安中心的資料,每100克食物含超過20克總脂肪,就屬「高脂」食物。調查發現,40款芝士樣本有29款都屬高脂。其中天然芝士類別樣本的平均總脂肪含量為26.7克;加工芝士類別樣本的平均總脂肪含量為22.6克。中國營養學會就建議,以一個每天攝入約2,000千卡能量的成人計算,每日的總脂肪參考攝入量為60克。換言之,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超標! 除了注意食用分量外,消費者亦應小心挑選芝士產品。調查結果顯示,最高和最低總脂肪的樣本,每100克足足可相差24.3克! b. 鈉 在製造芝士的過程中常會加入食鹽,用以: 1. 殺死會影響芝士熟成的雜菌; 2. 控制芝士內的乳酸菌和黴菌生長,從而控制芝士的風味和味道; 3. 將多餘的乳清除去; 4. 中和部分芝士的苦味。 所以,天然芝士很難做到「低鈉」。而加工芝士中的食物添加劑包括乳化劑及調味料可能含較多鈉,故加工芝士的鈉含量一般較天然芝士高。是次的調查結果亦顯示,以每100克計,天然芝士類別樣本的平均鈉含量為595毫克;加工芝士類別樣本的平均鈉含量則為1,194毫克,高出1倍。40款樣本中,有25款樣本的鈉含量都屬「高鈉」。 秒學「芝」味配搭 常聽說芝士與紅酒是天作之合,但又是否每款紅酒都適合搭配芝士?除了水果、麵包,芝士還適宜配搭哪些食物?馬上為你揭曉: 酒 輕身帶果味的紅酒會較為適合,如乾燥清新的紅酒非常適合搭配新鮮山羊芝士。其實與紅酒相比,白酒與多種芝士反而搭配得更好。有些芝士則適合與啤酒享用,消費者可選擇將同一地區如比利時出產的芝士和酒搭配。 水果 芝士配水果可令口感更清爽,如山羊芝士搭配無花果乾;藍紋芝士搭配提子;卡門貝爾搭配蘋果;馬斯卡邦尼搭配士多啤梨;歌魯拱索拉(Gorgonzola)搭配啤梨。 乾果堅果 乾燥水果能中和芝士的鹹味,而乾燥堅果則可引出更多芝士獨有的風味,都適合與酒一起品嚐。 麵包、餅乾 法國麵包和帶有酸味的法國鄉村麵包普遍都適合搭配各種芝士,而刺鼻味濃的芝士就適合搭配有個性的麵包,如鹽味及味道較重的藍紋芝士適合搭配有甜味的提子麵包。餅乾和麵包條則適合蘸芝士醬和忌廉芝士食用,或在享用芝士之間的空檔享用。 蔬菜 甘荀條和青瓜條適合蘸新鮮芝士如布爾辛食用;莫薩里拉/水牛芝士則適合搭配番茄弄成意大利薄餅。 果醬、蜂蜜 將果醬和蜂蜜淋在新鮮芝士上混合享用,而搭配濃味的芝士如藍紋芝士或硬質芝士,可令這些芝士較易入口。 香草、香料 可在芝士上添加一點香草或香料,令原本單純的芝士香味更富變化。 搭配適當的食物,固然可以帶出不同芝士的獨特風味,提升味覺享受。不過消費者亦應注意,進食時,除新鮮芝士外,其他種類的芝士最好在享用前30分鐘從雪櫃取出所需的食用分量,讓芝士回復常溫狀態才品嘗,味道更好。 存放貼士 一起看看平日你有否以正確的方法儲藏芝士:開封後,大部分芝士應以保鮮紙/袋或錫紙包妥,再放入保鮮盒或木盒內,然後放在雪櫃中或遵從食物標籤上的指示存放。保鮮盒的底部更可鋪上蔬菜,以防止芝士乾燥裂開。亦要注意,芝士應與酒類分開存放,否則紅酒會吸了芝士的氣味。 想找出哪款芝士脂肪、鈉含量最高,立即查閱【535期《選擇》月刊 「芝」味背後雖含高鈣、高蛋白質但潛藏高脂、高鈉陷阱】。你亦可click入【483期《選擇》月刊 認識芝士種類 不同吃法提升享受】了解更多冷「芝」識。 延伸閱讀:牛奶包裝的秘密 有想過牛奶的不同包裝,好像屋仔形/長方盒形/玻璃樽裝等,原來隱藏了某些訊息在內嗎?想飲到口感均勻的牛奶,又應揀選在包裝上印了甚麼標記的產品?一系列牛奶冷知識,盡在《食品冷知識:破解牛奶包裝密碼》!
1. 面霜 即看以下影片,了解更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pyV1OmA2R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zXNO4deB4 日霜、夜霜分別在哪? 不少愛美人士習慣在日間先搽保濕面霜,再用防曬產品,最後才塗抹粉底和其他化妝品,所以供日間使用的日霜通常較清爽。供晚間使用的晚霜則滋潤程度較高,並具備美白、除皺等較多元化功能。 從成分列表窺探保濕效能 良好的保濕面霜應具備保濕劑(humectants)、柔軟劑(emollients)和密封保濕劑(occlusive agents)等元素,既為皮膚補充水分,亦為肌膚形成保護膜以減少水分流失。消費者在購買保濕產品時,可查看產品有否包含以下成分: a. 保濕劑 可幫助皮膚角質層從真皮層吸收水分,最常見的有分子細小、溶於水及油的多元醇,例如甘油(glycerin)、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和山梨糖醇(sorbitol),它們能協助水溶性成分的吸收。 當中甘油的保濕效果尤其顯著,本會曾測試市面上48款保濕面霜,其中約有一半的樣本在使用4星期後令皮膚角質層水分含量提升達30%或以上,而消費者正可從當中的10數款樣本的成分列表上,看到甘油在配方中排第2或3位,意味著在配方中所佔的比例較高。 此外,尿素(urea)、玻尿酸(hyaluronic acid/sodium hyaluronate)、乳酸鈉(sodium lactate)等都是良好的保濕劑。親水性高分子保濕劑如水解蛋白質(hydrolyzed proteins)和玻尿酸等成分,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散失。 b. 柔軟劑 可填充皮膚細胞間的縫隙,撫平皮膚表面,令皮膚變得較柔軟有彈性,較常用的有角鯊烯(squalene)、乳木果油(jojoba oil)、植物油(vegetable oil)、石蠟(wax)等。 c. 密封保濕劑 可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減少水分經皮膚表面流失,但缺點是往往令人覺得有油膩感覺。最普遍的有礦脂(petrolatum)、礦物油(paraffinum liquidum/mineral oils)、矽化合物(silicone derivatives)、羊毛脂(lanolin)等。 d. 酒精含量高 = 保濕效能低? 雖然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濃度酒精或變性酒精(alcohol或alcohol denat.),可能會令皮膚變得乾燥。不過本會在保濕效能試驗中卻發現,即使有產品所含的酒精成分比例較高(酒精在成分列表中排第3或4位),但若樣本同時含有甘油,而甘油在成分列表中位列於酒精成分之前,樣本仍具良好的保濕效能。 事實上,酒精在護膚品中扮演著多重角色,高濃度酒精具殺菌作用。而在乳霜產品中使用酒精,可改善用後感覺黏膩的問題。另一功能是作為溶劑,幫助某些成分溶入產品中或有助滲入皮膚表面。不過如果產品中的酒精濃度較高,的確有可能刺激皮膚,引致接觸性皮膚炎,所以曾對含酒精護膚品產生不良反應的人士,宜考慮避免選用含酒精的面霜產品。相反,如果護膚品所含酒精濃度較低(少於5%),導致皮膚乾燥的機會則不大。 e. 含環戊矽氧烷產品保濕效能稍遜 矽氧烷化合物環戊矽氧烷(cyclopentasiloxane,簡稱D5)是揮發性矽油,可令護膚品更好塗抹,用後觸感柔滑清爽。D5一般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層,減低水分經皮膚表面揮發而流失。但本會卻在效能試驗中發現部分以D5為重要成分而不含甘油,或甘油成分在成分列表中排較後位置的樣本,保濕效能一般較遜色。 對乾性膚質的人士來說,由於肌膚本身缺水,如果只靠D5這種成分來防止皮膚水分流失,未必能有效改善皮膚角質層的水分含量。此外,這種物質若釋出到環境中,更可能會造成生態影響。 f. 可致敏/干擾內分泌成分 皮膚容易敏感的人士,特別要留意成分列表中有否含以下這些可致敏的香料、防腐劑和可能干擾內分泌的化學成分! 可致敏香料成分(fragrance allergens) citral、citronellol、geraniol、limonene、linalool、eugenol、benzyl benzoate和farnesol等。 甲醛(formaldehyde)/ 可釋出甲醛(formaldehyde-releasing)的成分 如DMDM hydantoin和2-bromo-2-nitropropane-1,3-diol,對甲醛敏感的人士需多加注意。 防腐劑 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MIT)(歐洲已禁用)、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IPBC)、長鏈對羥基苯甲酸酯(long-chain parabens)如isopropyl-和isobutyl-parabens(屬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可能會影響人體內的化學物質)等。 防曬劑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也是懷疑內分泌干擾物。 啫喱 vs. 乳霜哪樣較好? 你也有這迷思嗎?根據本會的試驗結果,單看樣本的保濕效能表現,乳霜和啫喱狀樣本在保濕效能上未有明顯的差異。 「24小時保濕」聲稱真有可能嗎? 市面上有些產品聲稱具24小時保濕效能,但以往就有海外的試驗發現面霜的保濕效能並不能有效維持24小時。此外,1天24小時內一般人都會洗澡洗臉,不會只塗抹1次面霜來維持一整天,故不宜單憑這個聲稱作購買選擇。 標榜「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的產品較可靠? 過往本會發現,即使護膚品標有「dermatologist-tested(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hypoallergenic(不致敏)」,仍可能含有可致敏成分,故不建議消費者憑這些聲稱作購買決定。至於聲稱「paraben free(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護膚品,亦不代表產品不含其他防腐劑。 使用面霜後有輕微刺痛感覺是否正常? 在使用保濕護膚品初期出現輕微的刺痛感覺,可能是外觀仍然完好的皮膚內,底層組織比較乾燥,或已有微細不明顯的損傷。如有這種情況,應繼續使用護膚品,輕微刺痛感應在數天內逐漸消退。相反,如發現痛楚加劇,出現皮膚灼熱,則可能是對該護膚品呈敏感反應,建議停止使用。 搽面霜皮膚搓出碎屑 = 品質不好? 現時不少護膚品都添加了高分子聚合物,如玻尿酸、水解膠原蛋白(hydrolyzed collagen)、carbopol、carbomer、acrylates/C10-30 alkyl acrylate crosspolymer等,這些物質均不易被皮膚吸收,會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如使用多種護膚品和化妝品,便容易搓出細小的碎屑。由於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有機會阻礙皮膚吸收護膚品的成分,最好將此類產品用於皮膚護理程序中的最後步驟。 保濕都有最佳時機? 每日洗面後就是最理想的時間,趁着皮膚表面仍然濕潤,用毛巾輕力抹乾皮膚後,應隨即塗抹護膚品。一般而言,每日護理皮膚2次應該足夠。如在皮膚特別乾燥的日子或位置,可按需要多塗數次保濕霜。 皮膚乾燥原因逐個數 除了長期處於乾燥環境或曝曬會引致皮膚乾燥外,以下這些原因亦會令皮膚中的水分不斷流失: 年齡增長 隨着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皮脂分泌會減少,角質層變薄,令皮膚保存水分的能力下降,因而令皮膚變乾。 錯誤清潔皮膚 習慣使用強烈的潔面用品、過度清潔,或使用太熱的水清潔皮膚,會削弱皮膚的保護層,容易出現乾燥問題。 不良生活習慣 休息不足、未有每日飲用充足的水亦會令皮膚暗淡無光澤。經常飲酒也有機會令皮膚溫度提高,使皮膚微血管擴張,水分流失更快。 故消費者應多加留意,假如皮膚乾燥問題是天氣寒冷和乾燥環境所引致,選用適當的保濕護膚品可改善問題。但如果是因為肌膚老化或長期曝曬所致,使用護膚品一般只可延緩或減輕問題。 2. 面膜 簡短影片講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MO-cn36eo&t=2s 片裝面膜 vs. 乳霜面膜點揀好? 混合性皮膚的人士可能不宜用片裝保濕面膜,雖然可助某些缺水部位保濕,但就會令較油膩部位出現暗瘡或油脂粒,用乳霜面膜反而可針對性地為面上某個部位加強保濕效果。 含透明質酸 = 保濕效能勁? 透明質酸只是一種較常用的保濕劑,能吸收皮膚周圍的水分從而達到保濕的效果,但保濕效果與產品所用的透明質酸濃度,以及產品配方能否有效令透明質酸為皮膚吸收有關,吸收程度亦可能因各人的膚質不同而有所差異。 哪種片裝面膜質地較不易令人過敏? 其實在日常生活或醫學臨床個案中,較少遇到對面膜質料產生過敏反應的情況。選擇面膜質料一般都是視乎個人喜好,如質料的厚、薄、順滑、粗幼或貼面感。反之,消費者宜著眼於產品成分上,一般來說,美白和抗衰老的面膜較易引致過敏。消費者亦應留意面膜有否含可致敏防腐劑。 日日敷mask,皮膚反而可能更差? 對油性皮膚的人士來說,若天天敷面膜,有機會因過度補給油脂成分而增加出暗瘡和油脂粒的機會;至於對有濕疹和敏感性肌膚的人士來說,長期敷面膜則有機會增加皮膚過敏的次數和令濕疹變差。消費者亦應檢視面膜包裝建議的使用頻率,如產品說明建議每星期用1至2次,便不宜天天使用。 敷面時間越長越保濕? 實情正正相反!敷面時間不應超過產品建議的使用時間,以免皮膚水分反被面膜吸收,造成反效果。 立即找出哪款面霜和面膜的保濕效能較強勁! 面霜:【481期《選擇》月刊 17款日霜保濕效果測試見高下】 面膜:【486期《選擇》月刊 保濕面膜效果及價格懸殊 7款表現較出色】
何謂「有機食物」 有些消費者會誤以為有機食物只是單看產品的最終所含的殘餘除害劑水平,,或是否經基因改造。其實「有機食物」(organic food)泛指按照一套有機農業的方法生產、處理、加工、銷售的食物,好像種植作物(crop)的農業系統必須摒棄使用常規農藥、人造肥料、人類廢物或污水污泥,也不使用電離輻射或化學添加劑;在動物飼養中,亦沒有常規使用的抗生素和不使用生長激素。最後再經來源地認證機構或監管當局認證的食物,稱之為「有機食物」。 有機食物如何取得認證? 推動有機農業的國際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其中一項主要工作就是訂立有機農業的基本原則。各地政府/農業組織會參考這些原則,制訂適合當地需要的法規或標準,再由有關部門或認證機構(certification body)按這些標準替農場、食物工廠等進行評估和認證。 當認為農場或食物工廠符合要求,便會簽發證書。 證書會列出有關的農場/食物工廠獲得有機認證的產品種類。證書亦有限期,續期前需再作評估,以確保符合最新的有機標準。 一口氣弄懂不同認證標示 剛才提到,各地政府/農業組織會制訂適合當地需要的法規或標準,故認證標準都不盡相同,標示看起來也會不一樣。以下帶你深入看看美國、歐盟(全球2大主要有機食物銷售市場)和香港的有機認證。 美國 美國按食物的有機程度可分為3種標示方式: 1. 印有「USDA Organic」有機標誌 百分百或含95%或以上有機成分。 2. 在顯眼位置列出3種有機成分 含70%以上有機成分。 3. 只能在成分表內列出有機成分 含少於70%有機成分。 另外,印有「USDA Organic」圖案的有機食品,一般會註明「Certified organic by XXX」,「XXX」就是替該產品認證的機構名稱,如California Certified Organic Farmers(CCOF)、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ustralia(NASAA)、Quality Assurance International(QAI),或會標示認證機構的標誌。 歐盟 歐盟只容許含95%有機成分的食物標示為有機食物,及把歐盟有機標誌及認證機構的編號印在包裝上。此外,產品亦須標示成分原料是在歐盟種植(EU Agriculture)或不是在歐盟種植(non-EU Agriculture),如兩者兼具,則須標示「EU/non-EU Agriculture」。 認證機構編號格式 看到上圖有機標誌底下的一串「密碼」嗎?它就是認證機構的編號。歐盟成員國負責監管有機食品的部門,會編配一個編號給其核准的認證機構(Control Body),其格式是「國家代碼-有機字眼簡稱-號碼」: 國家代碼 表示認證進行的地方,並以ISO 3166-1為標準,如BE代表比利時;DE代表德國;GB代表英國。 有機字眼簡稱 不同的國家對「有機」有不同的簡稱,如英文以ORG代表有機;德文則是ÖKO等。 號碼 有關認證機構的序號,是一個2位或3位的數字。 此外,歐美兩地已互相承認以對方的法規標準獲得受認證的有機食物,不過食物也須符合對方的規定,如獲得美國USDA有機認證的食物,須含有95%有機成分,才可印上歐盟的有機標誌。 同時,負責認證的機構本身亦須得到如IFOAM、美國農業部(USDA)或歐盟(EU)認可,才可替產品認證。消費者可從這些國際組織/國家部門的相關網頁搜尋認證機構的資料,以確定該機構進行認證的資格。 香港 本港現時並沒有法例規定產品要含有多少有機成分才可聲稱為有機食物。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Hong Kong Organic Resource Centre,HKORC) 這是本港較主要的認證機構,以IFOAM為準則,在IFOAM的相關網頁可找到HKORC-Cert的資料。 中心自2002年12月起為本地農友提供自願性的認證服務,獲認證的農場,可於其農產品加上HKORC的標籤以資識別。現時獲認證的本地生產有機食物品以新鮮蔬菜為主,也有部分是養殖魚和加工食品,在中心網頁可找到獲認證的農場和公司及產品種類。 其他地方的有機標誌 「Agriculture Biologique」和「Bio-Siegel」分別是法國和德國的傳統有機產品標誌。雖然自2012年7月起,歐盟國家統一採用樹葉形有機標誌,不過當地符合規定的公司仍可以使用傳統的有機產品標誌。 左邊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的Japanese Agricultural Organic Standard(JAS)標示;右邊則是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Kore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ood and Rural Affairs,MAFRA)的標誌。 想發掘更多市面上的預先包裝有機零食的標籤資料及其有機認證的詳情,即看【499期《選擇》月刊 解構預先包裝零食的有機標誌】! 延伸閱讀:有機食物健康啲? 雖然有機食物在其原材料的種植或飼養過程中沒有施用到化學合成物質如化學殺蟲劑,而被視為較健康。然而,有機食物並不代表其營養成分也必然較健康。 在本會進行的有機零食調查中,發現某些產品每100克所含的飽和脂肪或糖超過世衛的每日攝取建議量,如消費者並未留意,很容易就攝取過量的飽和脂肪或糖。以朱古力為例,所有朱古力樣本每100克所含的飽和脂肪均超標。香港營養師學會提醒消費者, 製造朱古力的原料可可脂本身已含不少飽和脂肪,有些產品更可能會以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有機植物油(如椰子油、棕櫚油)來代替天然可可脂,令生產出來的朱古力更不健康。進食過量的飽和脂肪,則會引致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升高,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因此,消費者進食零食應適可而止。而對於能量需求更低的幼童來說(如8歲以下),飽和脂肪和糖的每日建議攝取上限就更低,家長必須注意他們進食零食的分量,否則有損健康。 總括而言,消費者在選購預先包裝食物時,無論是有機或非有機食物,都應先細閱營養標籤。馬上看《營養標籤冷知識:讀懂健康指標》,學懂如何閱讀營養標籤!
現時在市面上多為壓縮式抽濕機,而熱石式抽濕機經已漸漸退出市場。另外,更有二合一空氣淨化抽濕機,通常聲稱可除顆粒物和甲醛。 壓縮式抽濕機的運作原理,是利用壓縮機推動雪種在冷管及散熱管之間循環,潮濕的空氣經過冷管,空氣中的水分會在冷管表面凝結成水滴,再往下滴入盛水器。隨後空氣經過散熱管排出,排出的空氣會較之前的乾燥及溫暖。 不能盡信廠商慣用環境,應參考能源標籤 通常我們會見到兩套不同的抽濕量數字,一套常見於能源標籤,一套則常見於產品宣傳單張。 現時,在本港出售的壓縮式抽濕機必須貼上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訂明的能源標籤。標籤上的能源效益級別是根據代理商向機電署呈交由認可實驗室的測試報告內的能源效率及標準環境下的額定抽濕量等數據計算出來,主要分為1至5級,1級代表其能源效率在同一額定抽濕量的抽濕機中最高、最省電。能源標籤上的抽濕量是於標籤計劃規定的標準環境下量度的,較為客觀。 宣傳單張上聲稱的數值,通常是廠商慣用環境 (即是溫度30℃及相對濕度80%)下量度所得的數值,未必能準確反映實際使用情況。消費者若參閱宣傳單張或產品說明書上聲稱的每日抽濕量時,應留意其測試溫度及濕度,不宜單憑廠商在溫度及濕度較高的非標準環境下量度的聲稱數值作比較。 例如壓縮式抽濕機在較高的溫度及濕度下量得的每日抽濕量會較高,這可能誤導消費者,以為產品的效能較佳,但實際使用時卻不似預期。 標準環境下表現:抽濕量或比聲稱低 在標準環境下,實際的每日抽濕量與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的數值又是否吻合? 結果發現,6款樣本量得的每日抽濕量比其額定數值低,當中有些只輕微低約0.1%至1.1%,惟有一款型號比其聲稱數值低約6.9%,但差異仍在計劃下可接受的10%公差範圍內。 何謂變頻壓縮式抽濕機? 採用變頻技術的抽濕機,可在一定範圍內自動調節轉速,而傳統的定頻技術壓縮機只能以最高耗電量模式運行,不能改變轉速。變頻抽濕機在起動後會以較高的轉速運行,將室內濕度調節至預設的相對濕度後,會自動調低轉速運作;在低轉速的耗電量固然比高速運作時低,但關鍵是在較低轉速運作時的能源效率一般更高,故能節省能源。 未必要買最「勁抽」的機型?宜考慮家居因素 在選購時,應配合居所需要,若居住面積大、或住在近海或潮濕的地區,又或要求快速抽濕,可考慮選用每日抽濕量較高的型號,反之亦然。 另外,亦可考慮家中是否需要全年開動抽濕機,或者對抽濕速度是否有要求。例如對抽濕速度要求不特別高的用戶,可考慮佔用空間較少,售價相對便宜的機型。 空氣淨化表現參差 潔淨空氣量(Clean Air Delivery Rate,CADR) 這是反映空氣淨化機的空氣淨化能力的參數,指的是空氣淨化機提供不含特定污染物的空氣的速度,數值愈高,表示淨化該污染物的速度愈快,淨化能力愈好。 除顆粒物: 除顆粒物即煙霧、塵埃及花粉等。經測試,4款二合一空氣淨化抽濕機的CADR,以除煙霧的結果為例、最慢為45.2立方呎/分鐘、最快的樣本為133.7立方呎/分鐘,即淨化速度最快的樣本可快達2倍。 除甲醛: 4款型號均可降低甲醛的濃度,惟速度頗慢,由5.7至16.4立方呎/分鐘(由於GB/ T標準以立方米/小時為單位,按此單位各樣本的CADR介乎9.7至27.9立方米/小時,淨化速度相差1. 9倍。 方便使用 其他要考慮的細節,例如使用方便程度,也是選購的要點。這裡簡單給大家列舉一下: 外在設計 體積大小: 會否很佔地方,閒置時是否可以收藏,或只能放在客廳一角。 活動腳輪: 是否方便使用者搬動,例如在客廳和房間兩邊使用。 出風口的遮蓋: 如出風口向上而欠缺遮蓋,當不使用抽濕機時,塵埃便容易從出風口落入機內。 日常使用 電子功能: 例如可否預設開關機時間,以免開機時間太長或忘記關機。 延伸水管: 有些型號會附送延伸水管,可用於衣櫃或鞋櫃抽濕。 盛水器: 要留意容量大小,會否需要經常倒水,裝卸難易程度和手柄設計。 其他: 顯示燈、掣鈕的操作、風向葉可否調校。 清潔保養 裝卸容易: 空氣淨化器二合一的款式應留意裝卸過濾器或隔塵網是否容易。 提示功能: 有些型號設有過濾器清潔提示的功能,但也要留意有些型號是不可用水清洗。 長期成本: 二合一空氣淨化抽濕機的過濾器需適時更換,應考慮往後更換過濾器的成本。過濾器必須適時清理及更換,否則淨化能力會大減。 了解過以上的選購要點後,不如再看看實測!【520期《選擇》月刊 首測二合一抽濕機 空氣淨化表現參差 5款抽濕機效能突出】看看哪款適合你!
在香港有哪些「可持續消費」的選擇?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關於可持續消費的新發展,既從源頭減廢、如無包裝商店,亦從回收著手、如服務循環回收再造系統、紙包飲品包裝回收等。 本港的無包裝商店 第一間的無包裝商店已於2018年進駐香港!包裝材料為都市固體廢物的一個主要部分,但它們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短短幾十分鐘到幾天。有見及此,香港的第一間的無包裝商店已經在2018年在西營盤誕生了,之後陸續有不少家庭用品店和超級市場亦推出類似的服務,齊齊減少包裝材料的浪費。 全球首部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 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成衣生產商和國際服裝品牌合作,全球首部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G 2 G(garment to garment)機器在2018年12月在本港正式投入服務,G2G可分拆舊衣的衣物纖維,混合、梳理、紡紗再造成新衣,最快4小時便可將消費者帶來的舊衣物製作成全新成衣,展現了紡織服裝的可持續發展。 紙包飲品都可回收 香港的家居回收物料主要包括廢紙、金屬、塑膠和玻璃,但合成物料大多數都難以回收再造,例如由紙、膠及鋁等組成的紙包飲品,回收率近乎零,因而造成大量的廢物。有見及此,本港紙包飲品生產商終於在2019年推出了全新回收計劃和紙包飲品盒回收廠,在全港數十個地點設置智能回收系統,大力推動香港飲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不同環保產品標籤認證計劃 為方便消費者選擇更環保的產品,本港不少的非政府團體設有產品環保標籤認證計劃,從日常清潔用品到建築材料都有相應的環保標準,協助消費者選擇。 「香港環保標籤計劃」 「綠色產品認證 - 綠材環評」 「香港註冊-生態友善系列」 可持續消費行為也分「強」與「弱」? 「弱可持續消費行為」(Weak Sustainable Consumption)是指考慮自身的需要,以節約為本,減少浪費的消費。例如在離開房間時關燈,或購買新電器時選擇更節能的產品,節省金錢之餘亦能保護環境。這些行為相對容易實行,因為原有的消費模式不需有太大改變。但是,單憑「弱可持續消費行為」,並不足以支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推動「強可持續消費行為」。 「強可持續消費行為」(Stro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必須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以及所購買的產品對生態環境及社會帶來的長遠影響,例如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耗電量、工人的勞工權益、是否會破壞瀕危物種的生態環境和造成水資源及空氣污染、棄置及回收選擇、製造商及零售商的企業社會責任措施等,從而改變購買的決定。 怎樣推廣可持續消費模式?——不妨向外國取取經! 以商業模式來鼓勵消費者購買可持續產品:一些外國政府已推出現金獎勵計劃,如南韓政府於2011年推出「綠色信用卡計劃」(Green Credit Card Scheme),當「綠色信用卡」持有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購買具環保標籤的產品、或在家中採用節水節能的措施,便可以儲存積分,用作購買環保產品或服務。 由官方機構或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的認證制度,可提高產品資訊的透明度:消費者未必容易獲得關於產品可持續表現的資訊。國際間有不少自願參與的環保標籤計劃,如歐盟環保標籤(EU Ecolabel),讓消費者能夠辨識哪些產品符合環保的原則。另外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制訂的「海鮮選擇指引」,以簡單易明的指引去協助消費者選購可持續海鮮。 以方便瀏覽的平台,協助消費者掌握可持續產品的資訊:市面上的可持續產品的聲稱及標籤種類繁多,消費者需有足夠知識或投放時間,方可理解環保標籤背後的認證及監管制度,去判別其是否切合他們的需要。因此,一個方便瀏覽的平台,可為消費者節省時間,推動可持續消費模式。 佳節送禮都可環保?「唔駛包花紙喇,唔該!」 同時亦要提醒大家要精明消費!臨近佳節,購買朱古力或糖果送禮時,應選購普通的包裝。因為禮盒裝經常過度包裝,與食用量相近的普通裝產品相比,價錢還較貴! 說了這麼多,不如做一個小測驗吧!我們在【521期《選擇》月刊 環保消費達人小挑戰】準備了一系列有關衣食住行的消費問題,快來挑戰看看你是屬於「合格」還是「超級」環保消費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