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了解社交平台的數碼遺產 保留、刪除與管理

了解社交平台的數碼遺產 保留、刪除與管理

很多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甚至長者都有使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點滴的習慣,猶如在網上世界擁有第二身分。然而,就如草木枯榮一樣,生離死別乃人生必經階段;人將隨着死亡而消逝,但其數碼足跡能否得以保存延續,很大程度取決於社交媒體平台的相關政策和安排。為探討上述議題,本會進行了市場調查,檢視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對逝者帳戶的處理方式,並從法律和心理學角度,淺述數碼遺產以及處理哀傷的知識,供消費者參考。

預先指示與登入資料

前述內容均為用戶身故後的相關做法。然而,消費者可否預先設定,指示平台如何處理自身遺下的帳戶?縱觀調查的8個平台,只有「Facebook」(#2)設有此項功能,允許用戶提前選擇帳戶會被紀念抑或刪除,為消費者提供更大的自主權。完成設定後,一旦用戶被報告和證實已離世,平台便會根據逝者生前的指示處理其帳戶。值得留意的是,平台將優先考慮逝者意願:即使親友提出刪除帳戶,只要用戶生前要求將帳戶轉成紀念狀態,平台仍會依照逝者指示,將帳戶予以保留和紀念。

 

除此以外,#2的用戶在指示轉為紀念帳戶時,亦可選定一名親友,由其負責管理身故後所遺下的帳戶。該名帳戶代理人(legacy contact)有權為紀念帳戶撰寫置頂帖文、更新帳戶的相片,甚至要求平台移除帳戶等。然而,平台亦會限制代理人進行特定操作,包括無法登入紀念帳戶、移除或修改逝者生前的帖文、閱讀其私人訊息或移除逝者朋友。用戶也可於指派當刻立即通知該親友已獲委任為帳戶代理人,或等待日後被轉為紀念帳戶時方由平台發送通知。

 

「Facebook」(#2)允許用戶預先選擇帳戶會被紀念抑或刪除,同時可指派一名親友作為帳戶代理人。

「Facebook」(#2)允許用戶預先選擇帳戶會被紀念抑或刪除,同時可指派一名親友作為帳戶代理人。

面對摯愛離世,逝者親友或會期望平台能酌情處理,從其直接獲取逝者的社交媒體帳號和密碼。然而,撇除本會未有相關資料的「WeChat」(#6),7個平台皆表明不會向他人披露用戶的登入資料,而「Facebook」(#2)只會在少數情況下考慮提供額外的帳戶資訊或內容,惟相關人士須提交授權證明以及法院命令。

 

本會提醒,平台的服務協議通常註明帳戶僅限本人使用,登錄他人帳戶屬違規行為。況且,社交媒體的帳戶包含大量個人資料,私人訊息等更可能包含敏感內容,涉及他人私隱;此亦解釋到帳戶代理人不可查閱逝者私人訊息的原因。縱然用戶已離世,未經授權下登入他人帳戶並非合適做法,消費者宜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