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痛症小貼士
「痛症」是甚麼:
患者身體某一部份或全身感到痛楚,大致可分為急性和慢性。部分急性痛症需要即時尋求醫生診斷,例如心臟病、腦出血、氣胸、腸道缺血或破損等。慢性痛症泛指一般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疼痛。部分急性痛症如處理不當,可能會演變成慢性痛症。
患痛症應先求醫:
疼痛是一種徵狀,可由多種不同的疾病引致,一般人未必可以準確判斷自己疼痛的成因,與其盲目估計自己需要的療程,不如先聽取醫生的意見,尤其是熟悉自己病歷及身體狀況的家庭醫生。醫生會透過問症和身體檢查作出初步評估,然後根據病情去決定是否有必要進一步進行檢查。大部份痛症都沒有必要進行比較複雜(如磁力共振)的檢查。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作出診斷及提供適當的治療,並按需要轉介其他專科跟進,例如內科、外科、骨科、痛症科和復康科等。
怎樣治療痛症:
醫生一般都會建議保守治療為初步治療方向,常用的有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等,只有極少部份的痛症病人需要進行手術。急性痛症治療如經過一個月仍沒有明顯改善,患者應尋求西醫診治,否則很可能轉換成慢性痛症。另外,部分痛症可能是嚴重感染或癌症的先兆,一般非醫生的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脊醫和坊間的痛症療程等恐難以診斷或處理此類情況。
正面看「疼痛」:
我們可以正面看待疼痛,因為疼痛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是身體對危險、刺激的情況、病變等作出的反應。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如情況嚴重,便應尋求醫生的協助。
學習與疼痛共存:
大部分的慢性痛症都難以完全根治,各種治療方案及療程旨在紓緩患者的痛楚,以改善其生活質素,並回歸正常生活。所以,面對慢性痛症時,患者不宜期望療程可以將痛楚「歸零」,應要有與之共存的心理準備,並期望將疼痛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中。
運動有助改善病情:
由舊傷患或身體退化而引致的疼痛是常見的慢性痛症成因。然而,患者往往因為疼痛而減少活動,使肌肉力量流失,造成關節進一步磨損並加劇疼痛,形成惡性循環。適量運動可以增加肌力,有助改善病情;一些簡單的方法,例如放鬆技巧、熱敷或冷敷、伸展運動、帶氧運動和瑜伽都會有一些紓緩的效果。如對選擇哪種運動存有疑問,可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部分資料來源:中大醫學院代表家庭醫學科薛詠珊醫生及香港醫學會代表疼痛醫學專科唐家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