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舊衣回收必讀 理性消費才最環保

舊衣回收必讀 理性消費才最環保

隨著環保訊息逐漸深入民心,不少市民都養成把廢棄物送去回收的習慣,當中不乏因換季而要「斷捨離」的舊衣。有見坊間不少機構均提供舊衣回收服務,本會進行了一項市場調查,比較和整合了有關團體的服務資料,供消費者參考,坐言起行實踐可持續消費(sustainable consumption)。

「快時尚」:是福是禍?

「快時尚」:是福是禍?

「快時尚」(fast fashion)在2000年初迅速冒起,在該運作模式下,衣物的開發周期大幅縮短,生產過程追求高效率與低成本,售價比較相宜,每年的衣服銷量屢創新高。


雖然「快時尚」的成衣款式推陳出新,但其流行周期亦同樣快速更迭。由於競爭劇烈,各時裝品牌需要在短時間內不斷設計和生產新的服飾,務求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及增加營運效能;然而大規模的生產作業會廣泛消耗天然資源並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災害,人類終需要負上沉重代價。此外,儘管「快時尚」能生產售價低廉的衣飾,但其採用的高速生產方式或會令成品質素下降,衣物洗濯後較容易磨損或變形,所以此類服裝大多不太耐用,被丟棄後形成大量紡織廢料。正因「快時尚」的衣服款式多、售價低,加上當季潮流不斷改變,或令消費者容易過度消費,不自覺地購買並囤積過多衣飾,變相造成浪費。


基於以上原因,多年來有不少聲音批評「快時尚」與環境保護背道而馳,不符合可持續消費的原則。下文整理了有關成衣生產的數據,冀能為消費者帶來啟發。

生產與使用

  • 全球的每年衣物生產量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增加至少1倍,然而每件衣服的平均穿著次數在同期則下跌近4成;亦有國際研究顯示,消費者視廉價衣服如消耗品,在穿著7至8次後便會將其丟棄。
  • 有英國研究發現,每6個年輕人之中,便有1個認為在網上社交平台為自己的衣服「打卡」後,便不可以再穿著同樣的服飾。
  • 全球約65%的衣物以合成纖維(synthetic fibre)作為原材料,每年耗費7,000萬桶石油用以生產聚酯纖維(polyester)。
  • 生產1條牛仔褲需使用1公斤的棉(cotton),而種植1公斤的棉需要約2,000加侖水,分量足夠讓1個人飲用10年。
  • 無論以聚酯纖維或是棉生產衣服均會對環境構成負面影響:前者的碳排放量較高,後者用水較多。以傳統方式種植棉花時亦會廣泛使用農藥,污染泥土。
  • 竹布(bamboo fabric)、大麻布(hemp fabric)、亞麻布(linen)等天然纖維在生產時毋須大量使用農藥或化肥,加上用水量較少,是比較環保的紡織物原料;「萊賽爾」(lyocell)以及「莫代爾」(modal)屬半合成纖維(semi-synthetic fibre),兩者皆以木漿為原料,製作過程中使用較少的化學品,為較可持續發展的材質。

污染

  • 時裝界佔了全球碳排放量高達10%,比起航空與航海業的排放總和還要高。

 

全球碳排放量比較

 

  • 時裝界佔了全球廢水排放量的20%,有不少污水攙雜了對人體、動物及環境有害的重金屬及化學物質,且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被排放到大海。
  • 全球海洋都有發現微塑膠的蹤跡,包括了深海海底及魚類體內,當中有35%的微塑膠來自衣物中的合成纖維,被視為最大的污染來源。

棄置與回收

全球每年有9,200萬噸的紡織物被廢棄,相等於每秒就有一架垃圾車被舊衣裝滿
  • 全球每年有9,200萬噸的紡織物被廢棄,相等於每秒就有一架垃圾車被舊衣裝滿。
  • 全球只有12%的成衣物料被回收,其餘大部分都被堆填或焚化,當中僅少於1%的回收衣物會被用作製成新的成衣;香港於2020年的紡織物回收率大約為7.6%。*

 

* 香港2020年的紡織物回收率由消委會計算,算式及其組成部分取自環境保護署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 — 二零二零年的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