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加上智能電話的普及,催生了「共享經濟」,一個於2010年被選為「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簡單來說,「共享經濟」就是把手上閒置的資源與人分享,物盡其用,從而達至最大效益。過去近20年,這個理念的確對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五花八門的共享平台相繼出現,而香港人較常用的有民宿出租平台、二手物品買賣平台及網約車等。其實首個網約車平台早於2014年已進駐香港市場,有見相關服務在全球蓬勃發展,本會亦於2017年11月發表題為《更多選擇 更佳服務 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市場競爭研究》報告,分析本港的獨有情況及所遇到的挑戰,並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建議在點對點交通服務市場引入競爭,引進一個能同時容納的士和網約車提供服務的並行體制。我們亦建議當局以循序漸進方式落實要求所有網約車平台、車輛及司機必須具有營運牌照,並制訂相關要求。本會樂見當局提出的規管框架內容與本會提出的建議制度和規管要求大致相同,例如:網約車服務平台、車輛和司機三方均須領牌;網約車平台須在行程開始前讓乘客知悉收費,就旗下車輛及司機作盡職審查,並設立投訴機制;車輛必須持有合適保險,且在申請牌照時車齡不得超過七年,並明確禁止網約車在街上直接接載非預約的乘客等。本會支持當局建議的規管框架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為大前提,讓網約車與的士可以利用各自的優勢,繼續互補並存,為乘客提供更多優質、安全、可靠的點對點出行選擇,以及推進點對點交通服務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儘管坊間大都支持當局立法規管網約車服務,然而,亦有部分傳統的士司機擔心引入網約車會攤薄的士行業的利益,影響生計。運輸署早前就市民使用點對點交通服務的習慣和的士司機接受乘客訂單的情況,訪問了約1,400名人士,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在街上截的士是他們的首選;而的士和網約車在相關市場的服務佔比分別約為78%和22%。加上的士和網約車的市場定位不同,因此可以滿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 的士在提供服務時享有更高彈性及營運優勢,既可直接在街上接載乘客,又可使用各區的士站及在部分限制區上落客;網約車則擔當輔助角色,透過共享經濟模式釋放私家車的閒置運力,與的士並存互補。的士司機除了可循固有模式「搵食」外,亦可透過加入不同的網約平台接單,開拓客源增加收入。因此,相信的士與網約車「爭飯碗」的情況不但不會出現,反而有望雙方攜手協力把個人化的點對點交通服務市場這個餅做大做好,長遠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多年來,的士業界要求當局嚴打白牌車,認為對合法經營的從業員構成不公,對道路交通和乘客安全亦構成威脅。然而,業界亦應反思,市民明知白牌車是非法經營的,為何仍「以身試法」?歸根究底,就是長久以來對的士服務的不滿。為提升的士服務水平,當局亦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實施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和兩級制罰則;強制規定所有的士必須在車內安裝行車記錄系統(包括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和全球導航衞星系統),以及所有的士司機必須提供電子繳費媒介;又先後向5支的士車隊發出為期5年的車隊牌照,提供優質服務。的士業界亦必須與時並進、加強培訓,全面提升服務以挽回市民信心。
本會代表作為的士服務質素委員會的成員,在去年的的士服務嘉許計劃頒獎典禮,見證了1支優秀的士服務管理團隊和20位優秀的士司機獲得表揚,當中兩位的士司機更以專業用心的服務精神,獲得「好人好事」獎。本會相信的士業界害群之馬只屬少數,有心做實事的從業員仍是佔大多數。本會期望,在當局銳意改革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並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時,相關發展亦見明顯突破,帶動業界百花齊放,建立良性競爭環境,提升整體交通服務質素,締造對網約車、的士及消費者有利的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