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本會上月發表了一份題為《信任與創新:提升遙距醫療管治》的研究報告,深入探討香港私營遙距醫療的現況、挑戰與發展潛力。研究發現幾乎所有(99.5%)受訪的中西醫都認為遙距醫療服務有需要作出改善;消費者則對其私隱安全保障存有疑慮,並認為遙距醫療服務欠缺選擇、相關操作支援亦不足。本會提出5大短中長期建議,提倡優化管治及提升市場透明度,從而提升使用遙距醫療服務的保障及質素。我們樂見研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各界紛紛作出具建設性的討論,攜手為香港遙距醫療服務的長遠發展出謀獻策。
要令市民安心地選用遙距醫療服務,確保由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提供服務至關重要。現時香港醫務委員會和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已分別制訂了《遠程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及《遙距醫療服務專業道德指引》,要求中西醫進行遙距診症時,提供與面診相同的醫護水準,並應遵循指引中有關以面診形式進行首次診症、獲取病人知情同意、妥善保存醫療紀錄並確保資料保密、處方藥物、以及其他醫療實踐的原則和標準等,為遙距醫療服務把關。是次研究發現,有66.5%的中西醫認為加強遙距醫療相關指引,對釐清各方責任及保障中西醫和病人都非常重要。本會建議政府可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了解醫療專業人員在提供遙距醫療服務的經驗和憂慮,以制訂更全面的指引。
有人可能會問,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診所基本上「總有一家在附近」,加上遙距醫療服務始終「隔層紗」,不及面診來得直接,尤其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斷症,視像診症無法進行切診(把脈及檢查),或會對診療有所限制。是次研究結果亦顯示,消費者(44.5%)及中西醫(77.0%)都認為「未能進行身體檢查」是使用遙距診症的最大障礙。本會認同前述守則的建議,首次診症以面診形式進行,先建立醫患關係,讓中西醫了解病人的背景,之後再以視像方式進行覆診或健康管理,提升後續遙距診症的效率和準確性,確保診療質素。本會亦鼓勵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專業人員和市民積極參與醫健通系統,互通健康紀錄,方便中西醫在進行遙距診症時,可以參考病人過往的醫療紀錄而作出準確的診斷。
香港未來人口預期持續高齡化,慢性病患者亦日益增加,醫療系統將面臨沉重壓力。遙距醫療正好提供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讓中西醫可定期監察病情、調整藥物、提供健康建議;病人則可安在家中接受診療,既可減少往返醫院或診所的舟車勞頓,亦可節省交通時間和成本,對於行動不便或需定期覆診的慢性病患者尤為重要。目前本港有13類註冊醫療專業人員,除了是次研究涵蓋的中西醫外,還有護士、物理治療師、藥劑師等參與提供遙距醫療服務,他們在康復及長期照護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若能將遙距醫療服務全面拓展至合適的醫療專業並提供相關指引,相信可大大提升效率和靈活性,長遠亦可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
相比其他地區,本港在應用遙距醫療方面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本會認為當局可採取前瞻性策略,更有效地將遙距醫療融入本地醫療體系中,充分釋放其潛力,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