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加密資產炒風盛 盲目跟風隨時血本無歸

加密資產炒風盛 盲目跟風隨時血本無歸

不少人認識加密資產的途徑是其價值爆升和暴跌的新聞,有些人或因投資加密資產而獲利甚豐;相反,有些純以投機心態貿然入市,最終導致損失慘重。本文將為消費者介紹加密資產的原理及拆解各種疑問,希望助大家審慎理財。

流通性問題

隨著加密資產的興起,陸續有商戶接受以加密資產作為支付工具;據悉,現時全球有逾15,000個商家接受比特幣支付,包括微軟、戴爾、星巴克和漢堡王等國際跨國公司,而本港方面,家居用品品牌實惠(Pricerite)亦在2019年宣布接受顧客以加密資產付款。

 

但由於普遍的加密資產由私人機構發行或開發,並非由政府發行,加上去中心化設計,所以儘管有人稱一些加密資產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但這些「加密貨幣」並非大眾所認知及使用的「貨幣」;即其不能作為量度生活中所有貨品價值的尺度,不具備成為流通貨幣的條件,亦不是社會上普遍認可的支付方法。現時,全世界只有極少數國家(例如薩爾瓦多和中非共和國)將其中一種加密資產比特幣視為該國的法定貨幣,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僅將加密資產看作虛擬商品。在香港,加密資產並非法定貨幣,亦未見商戶廣泛地接納其為一種付款方式。中國內地等甚至明文禁止加密資產交易(詳見表一)。

 

不同地區對加密資產的定義及監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