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指式血氧計點用?讀數偏差因素多

傳播速度極快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引發本港第5波疫情,令醫療設施承受極大的壓力,導致無徵狀或徵狀輕微的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或需留在家中自我隔離,患者須密切監測身體狀況,當發現病情有惡化跡象,便要盡快接受適當的治療。其中一種需要監測的參數是血液中的含氧量。但究竟怎樣監測血液中的含氧量?近來市面陸續出現不少指式脈搏血氧定量計,該如何正確使用?含氧量出現變化時應如何處理?本會搜集了關於血氧計的資料,並邀請了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提供使用貼士。

專科醫生貼士

為自己測量基準水平

香港醫學會代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黃敬恩指出,由於不同型號的血氧計可能存在輕微的差異,他建議在買了一部新的血氧計後,應在感覺身體狀況良好時,量度數次,得出一個基準數字,及後在有需要監測血氧狀況時,可與該基準數字對比,以便了解血氧是否保持在自己的正常水平。

 

如果明確知道是身體狀況良好但讀數過低,則應查閱說明書,看看是否已正確量度,如果讀數過低的情況持續,本會建議消費者向代理商或製造商查詢;然而,如果對自己身體狀況有懷疑,則應諮詢醫生意見。

哪隻手指量度最好?

外地曾有研究顯示,右手的中指和拇指得出的SpO2的讀數最高,最能反映動脈的血氧飽和度。尤以慣用手的中指及拇指更適合,因為慣用手的血管應該較為粗大。黃敬恩建議消費者購買一部新的血氧計後,可試以不同的手指量度,比較不同手指得出的血氧讀數,以後便使用得出最高數值的手指來量度,方便比較。因為量度重點是參考趨勢而非單一次的讀數。假如連續一段時間量出的讀數呈下降趨勢,便要注意是否身體出了問題。

不宜單靠讀數決定求醫?

2022年4月有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表,比較在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遙距觀察計劃中,有使用和沒有使用血氧計對確診者在30天內存活率和是否需要往醫院求醫的情況。當中約一半參加者有使用血氧計,另一半參加者則只需注意有沒有呼吸困難。結果發現,兩組參加者在存活或往醫院的情況相若。研究結果反映確診者使用血氧計並不會比只依靠自我注意呼吸困難情況在存活和住院日數方面有較佳結果。

 

現時主流的Omicron變種病毒相對較少令確診者出現肺炎。因此,市民不應單靠血氧計讀數來判斷是否需要前往求醫,因為血氧計只能反映血液是否缺氧,但2019冠狀病毒還可引致不同的疾病,例如心肌炎。因此,如果出現其他嚴重徵狀,例如持續發燒、呼吸困難或急促、心口疼痛、嘴唇轉藍、臉色轉青,即使血氧計顯示SpO2是95%或以上,也應前往求醫。最重要是患者自己有否感到不適,而非只依賴血氧計的讀數來判斷,血氧計並不能完全取代患者自身的感覺。

沒有血氧計如何觀察身體狀況?

大眾可以留意自己在日常體能活動中的感覺,例如行樓梯,如果一向能連續走數層樓梯也沒氣喘,但突然走一、兩層已經感到氣喘,便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的先兆。如果在家中洗澡,一般正常身體狀況是不會感到氣喘,但患者在缺氧時則有可能出現氣喘。家人亦應留意患者有否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等現象。